宁德三都边防派出所:红色基因传承为民情怀
传承的关键是人与人的传承 “作为全国边防部队的第五面旗帜,初来三都,你能看到的是荣誉等身,但真正融入这里,才能感受到传承荣誉的使命压力是何其之大。而传承,最关键的是人与人的传承。”该所教导员郭遥告诉记者。 2009年7月,郭遥和战友雷童辉同时被调到海上警务区。到任的第一课,学习的便是如何开展群众工作。郭遥记得,那时办公室只剩一张椅子,俩人谁坐也不是,俩人每次就都站着听师父颜冬科传授经验,一站就是一上午。 站了两个月后,郭遥迎来了第一次走访机会。那天凌晨4点,他兴奋地跟随颜冬科进村庄上渔排等收鱼的养殖户,看着师父在船挂机巨大的轰鸣声中跟渔民问鱼苗情况,跟老大爷聊家长里短,甚至连一颗钉子的价格,颜冬科都清清楚楚。郭遥心想,“怎么对谁都有说不完的话,没想到师父是这么个婆婆妈妈的人。” 但几个月后,郭遥便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变得跟颜冬科一样“婆婆妈妈”。他也开始不自觉地跟养殖户聊起龙须菜怎么种、黄瓜鱼怎么卖,甚至一根绳子、一块石头的市场行情。 “跟群众打交道,要把思维和语言都转为群众的角度,才能真正融入。”时至今日,已成为教导员的郭遥,依然在岗位上运用从师父这学到的那些“婆婆妈妈”的看家本领。 细浪拍岸,微波荡漾。在浮城渔家的眼里,海上警务区的官兵,就是不养鱼的“渔民”。光阴荏苒,一批批新一代的年轻官兵接过了“钢枪”,让模范边防派出所的魅力与风采依旧。 发展应以人民的呼声为支点 如果说“人民情怀”来自基因、来自传承,那么在服务为民的实践上,该所又是如何发展的?三都边防派出所给出的答案是——以人民的呼声,为工作的支点。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渔民的网购需求逐渐加大,线上合作、线下直销的小额度、订单型贸易也在“海上社区”应运而生。2016年7月,三都边防派出所在海上军民融合警务室专门腾出3平方米的空间,联合多家快递公司设立“邮包驿站”,免费为辖区渔船民提供快递电子化中转、寄存服务,打通了网络经济在海上的“最后一海里”。 “每次渔民有邮包过来,我们都会存柜保管,并结合出巡走访时机,第一时间将邮包义务送到每个渔民的手里。”该所民警蒋永明说,“海上邮包驿站”成立至今,已为群众节省周转开支数百万元。 减少3平方米的空间,连通海上的“最后一海里”,只是该警务室对接社会发展、推动服务融合的举措之一。近年来,该警务室坚持服务发展,兼顾军需与民需,统筹警务与服务,融合固边与兴边,构建起一系列“军用与民用兼容、服务与发展对接”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新路子:牵头驻地军民缔结“航道公约”,建设“夜视航标”;推出“平安山海”旅游警务,组建军民抢险突击队、应急志愿者搜救队;配合市渔业协会推广“掌上黄鱼网”APP,实时发布鱼货行情和供求信息…… “军地一体,军民一心”的理念,让三都澳党政军警民成为命运共同体,辖区完成了由“穷而乱”到“富而安”转变,和谐稳定的法治防线由此变得更加坚固。 (本报记者 龚丽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