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法槌落下背后的故事

2018-12-27 11:26:12 来源:福建法治报

法槌敲下:法官工作远未结束

8月16日,李某林一案判决的前夜,凌晨时分,涵江法院5楼的刑事审判庭灯火通明。刑庭的干警们一起加班挑灯夜战,他们逐字逐句审查判决书,查找语句描述、错别字等问题。10天前,余铮清就开始准备这份判决书。“关于恶势力的描述,当时没有可供参考的判决书。”余铮清回忆当时写判决书的情形,一边摸索、一边学习。该院院长何文珍也非常重视,两次参与判决书的修改。

为什么要对一份判决书字斟句酌?8月17日,法院对这起案件公开宣判。涵江区30多名新任村居(社区)干部到庭旁听,同时到场的还有100多名社会公众,现场座无虚席。“李某林的这起案件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关注,为维护法律权威,我们必须关注每一个可能的细节问题,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审判效果。”余铮清说。

“现在开始宣判,李某林犯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故意毁坏财物罪、行贿罪、诈骗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22万元……”法槌音落,7名被告人都受到法律的严惩,但是法官们的工作远未结束。

宣判结束后,余铮清继续投入审判的后续工作中。“相对其他类型的案件,涉黑涉恶案件有更多审判后续工作。”余铮清说,审判结束后,他将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摸排出的恶势力犯罪线索,移交给侦查机关作进一步侦查。

同时,余铮清还着手给相关镇政府撰写司法建议,基于李某林案件,从法律的角度,引导、指导镇政府提高管理能力。

目前,李某林等恶势力犯罪一案已经作为典型案例上报省高院。以案件为基点,法官们探讨并回答了两个问题:恶势力如何认定?产权不明的情况下,是否可以认定为故意毁坏财物罪?

“我们探索出了‘一条路’,希望这个案例,能作为我们的‘路标’,给其他办案部门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余铮清说。

(本报记者 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