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孤岛上的“引渡人”——福建省女子监狱女警群像扫描

2019-03-08 10:42:27 来源:福建法治报

编者按:高墙将这里隔绝成孤岛,里外仿佛是两个世界。除非有特别的牵挂,否则这里鲜少有人问津。

进入这里以前,所有的罪与恶都要被定性并划上终止符。剪去长发成为一种颇具象征意味的仪式——“从头开始”。从此,身体不再自由。日升日落,春去秋来。在规律的改造生活中,女子监狱的女犯们得以重新审视过去,并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救赎。

幸福的人总是相似,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倾听过太多女犯的故事,这里的女警对人生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深刻理解。“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当她们挣扎着把内心的秘密向你袒露的时候,你会发现那是鲜血淋漓的伤口。面对人生的种种际遇,她们遗憾地做了错误的选择……”

福建省女子监狱是福建唯一一所关押女性罪犯的监狱。从1985年建监以来,这里改造了数以万计的女性罪犯。女警是这里不可忽视的力量。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她们极少被人谈及,也极少与人谈起自己。出于帮教需要,她们长期接收着女犯的负面情绪,这种心理影响与压力对于常人难以想象。管理女犯的饮食起居,关注她们的身心健康。柔与刚的不同特质需要被恰当地展示,越是资深的女警就越有这样的智慧。

“渡人”

熄灯后,走廊里静静的。监舍的女犯并没有睡下。

“我等一会儿陈警官,有事想跟她说。”

“这么晚了,陈警官已经去睡了。”

“她还会下来一趟。我就在这里等她。”

……

洗漱完,女警陈黎华果然又回到监舍做最后一遍巡查。这是她从警多年来的习惯,监舍的女犯们也发现了这一点。

谈话内容少有大事,多是些鸡毛蒜皮的小情绪与纠结。出于对女犯的负责,陈黎华从警20年从未拒绝过任何一个人的谈话请求,彻夜长聊是常有的事。“我无法忽略。担心错过她们任何一次的信任。”

2015年6月,福建省女子监狱以陈黎华名字命名的个别教育工作室成立。艺术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新鲜元素的加入,使得监所女犯改造的积极性更为高涨。借由这个工作室,陈黎华也看到了更多平静表面下压抑着的痛苦内心。

曾经,一个女犯主动申请了工作室的帮教。第一次谈话时,女犯两只手尴尬地架在桌上,手指用力地互相搓来搓去。最后,她只告诉陈黎华:“我下次再说。”

第二次见面,女犯把眼泪生生吞进肚子里,几乎将全部遭遇告诉了陈黎华。“其实监狱对我来说挺好的,至少安全。”幼年被亲戚猥亵,父母知晓却不做理会。极度缺乏的安全感让她有了错误的价值观:一切都只能靠自己的拳头赢回来。因为故意伤人,她最终被判刑。童年遭遇成为她挥之不去的阴影,她否定着自己,又希望从中解脱。

“想讲就讲。”陈黎华给犯人的这种“允许”并不容易。

面对犯人,狱警角色特殊。作为管理者,她们需要准确掌握每个犯人的真实情况;作为帮教者,她们需要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去倾听她们,从老师的角度去“渡人”。

“我能做的就是倾听。最多告诉她们,如果是我,我当时会这样选择……”陈黎华明白,大部分时候,语言是苍白的。“所有的宽容都是有限度的,我必须得保证监区的安全。”陈黎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