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礼貌温柔的话术推三阻四 业内人士揭秘互联网客服乱象
观点采撷: 客服“礼貌”话术,实则商业失信 号称“24小时客服”,实际是12个值班客服应付百万订单量;介绍“质量您放心”,实际客服根本没见过实物;又或者表示“重视您的反馈”,实际商家的态度是“不用理会”。这些做法表面上看是客服的忽悠和怠慢,实际上就是商业失信的一种典型表现。消费者自购买了商品或服务那一刻起,就与企业订立了某种诚信契约,消费者花钱购物,企业则必须承诺和保证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其中自然也包括客服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客服若耍花招,甚至忽悠消费者,显然就是对消费者的失信。 不可否认的是,造成这种失信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种。有些公司,尤其是一些互联网公司为了压缩成本,客服通常都是异地客服或外包客服。由于权限不高、业务能力不强、与甲方公司沟通不及时等,这些外包客服多数情况下只能用“礼貌性”话术应对用户,客观上造成了失信。更为主要的,还是一些企业在主观上故意为之。一方面故意夸大自身服务的能力,但当消费者投诉上门时,却一再推诿,口头上答应解决,实际上却不理会,也不承认。这一行为无疑是需要重点整治的。 客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于企业自身来说,它是企业好坏的试金石;于许多消费者来说,它是寻求帮助的第一选择,甚至是联系商家的唯一渠道。若是客服系统出了问题,一味“礼貌”话术,忽悠了事,却不解决问题,不仅侵害到消费者的权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诚信为本的商业环境的健康发展。 说到底,失信的背后是企业经营的失范,以及对消费者的“傲慢”心态作祟。因此,寄希望于企业自身“净化”,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对此,还须来自外部的监督机制。尤其是对于有损消费者权益的问题,更需要外力的倒逼。比如,有关部门是否可以针对客服的“礼貌性”忽悠出台相关指导守则,细化流程,对未按规定操作而被投诉的企业进行处罚。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倒逼企业建立完善针对客服工作效能的自查机制、纠错机制。 (张炳剑 钱江晚报) 网言网语: @“KimsonChou”:顾客也不是傻子,如果商家总是一味地追求金钱而不顾顾客的反馈和售后服务,离关门也不远了。 @“鹿家军7”:客服人员要抱着负责的态度,先弄清楚用户问题的根本所在,尽量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长,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有效地处理问题。 @“郑博超”:最有效的还是用制度来约束:既包括企业内部的规范化,也包括来自外部的监督机制。对于有损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尤其需要外力的倒逼。比如客服外包这种模式是否合适,就需要有关部门审慎研究,分析利弊,该整治的整治,该规范的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