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马路“低头族”成安全新隐患

2019-07-19 12:37:27 来源:福建法治报

观点采撷:

整治驾驶“低头族”可借鉴治酒驾思维

去年,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分析报告》显示:交通事故发生的三大原因为无证驾驶、酒后驾驶和驾驶中使用手机;诉讼至法院的交通事故中,超过一成案件原因为开车玩手机。这个数据说明,驾驶中使用手机显现出与无证驾驶、酒后驾驶同等甚至更大的安全危害。

因为车辆驾驶是一个完整、连贯的过程,驾驶中接听手机,甚至低头玩弄手机、查看信息等行为,会分散驾驶人注意力,出现“分心驾驶”现象,导致反应时间延长,易产生误判、误操作,甚至出现较长时间的盲驾,让车辆处于事实失控的状态。类似的案例近些年屡见不鲜。

从性质来看,驾驶时玩手机、看视频与酒后驾驶一样,都有危害公共安全故意的成分。与无证驾驶、酒后驾驶相比,目前针对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的行为,首先是违法成本显得畸轻。前两种行为不单单只是行政违法,给予高额罚款、刑事拘留,因行为导致一定后果的,还会以肇事罪入刑。但驾驶过程中违法使用手机,一般只是给予扣2分、罚款200元的处罚。再加上存在执法管理难,这种违法行为被追究的概率很低,往往只有酿成惨剧后才被追究肇事责任,不但滞后,而且与普通交通事故的惩处也没有区别,震慑作用十分有限。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之所以能够成为如今驾驶者的普遍行为共识,根本还是“严刑峻法”和“严格执法”打造的安全红线发挥了作用。治理驾驶“低头族”也应如此,需要针对其可见的危害、高发的态势以及管理的高成本,完善法规设计,明确法治底线,加密法治栅栏。按照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不同行为的性质进行分类界定,细化设计处罚规则,提高开车“玩手机”行为的处罚成本,对其中的明显主观故意和较大危害的行为,不妨借鉴治理酒驾的思维,推动情节较为严重的行为入刑,从根本上提升法律的震慑力。在此前提下,不断完善执法手段与管理力度,这样才可能让驾驶者树立应有的法律敬畏。

(木须虫 信息时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