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村挥洒青春 以奉献书写大爱
记省司法厅派驻永泰县赤锡乡淡油村第一书记陶然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7月13日讯 七月的福州,骄阳似火。省司法厅驻永泰县赤锡乡淡油村第一书记陶然又一次驾车行驶在回淡油村的盘山路上。近三年的时间里,他早已数不清有多少次上山下山,但每一个弯角,仿佛都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让他在几乎无法交会车的水泥小径上游刃有余。 经过3个村庄,接近山顶,淡油村出现在眼前。600米的海拔以及丰茂的植被,使得在群山环绕中的淡油村并不燥热。路边,今年新栽的1000余株杜樱、银杏,以及在沟壑丛生的山林中种植的25亩水稻,迎着太阳,散发出拔节的音符。那种律动,像极了这两年的淡油村。 站在淡油村这个舞台上的指挥家,正是陶然。 2020年7月7日,陶然仍然没有忘记927天前,到淡油村上任时的情景。上任当天,派出单位、县、乡的领导,以及村两委与陶然在村部开了第一个会。村部就是废弃的淡油村小学,开会用的桌椅有些已经摆不平了,寒风肆意地穿过没有玻璃的窗户,教室里却依旧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村两委代表村民们提出了3个愿望:解决用水问题、解决交通问题、解决叶落归根问题。这对于还不熟悉村里情况的陶然来说,是严峻的挑战,是铭记在心的任务,也是扛在肩上的责任。 如今,陶然已经用成绩回应了淡油村的期待,村民们也用真诚笑容回应着陶然的付出。 破解饮水难题 建设宜居型乡村 上任后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发展路线。 全村常驻人口只有70人,以老人为主,发展产业型乡村不现实;山路崎岖,路窄弯多,连大巴都开不上去,发展旅游型乡村也不现实。既不是革命老区村,也不是少数民族村,该怎么办? “村里常住人口少,既是劣势,却也是建设宜居型乡村的优势——生活垃圾少,污染少,空气好,环境好。”陶然把淡油村打造成宜居型乡村的想法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这也回到了村民的第一个要求——解决用水问题。“如果用水都无法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何谈宜居?” “油既是水,淡油就是寡水,缺少水资源。”这是淡油村村名由来最普遍的一种说法,缺水是横亘在淡油祖祖辈辈身上的一座大山。从下古厝到双龙厝,从外淡油到王柏垄,从崎坑到石马,从寨尾尖到岩顶山……陶然几乎踏遍淡油的每一寸土地,在合适的水源和平衡接水管的开支以及后期维护的各种方案中进行不断优化。脚下沾的泥土,是他勇于承担的责任;额头流的汗水,是他履行承诺的初心;而膝盖上的疤以及腿上被荆棘划拉的口子,是他满满的为民情怀…… 最终,一条2500米长的水管从长芒坑梯头接到了每家每户,改变了淡油村244户973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淡油村的历史。从此,打开水龙头就能喝到翻山越岭而来的溪水。虽然灌溉用水还是稀缺,但生活用水有了基本的保障,宜居型乡村建设也踏出了坚实的一步。 从旱厕到无害化卫生厕所,从夜晚漆黑一片到60盏太阳能路灯照明,从村里机动车无序摆放到一座24车位的生态停车场……陶然从派出单位和上级部门争取到的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宜居型乡村的建设上,用在村民们体验感最强、获得感最强的方方面面。 7月7日,在外经商的程保伟和妹妹程秀云带着孩子回到淡油。“现在的淡油,有水有电有网,关起门来和福州差别也不大,不仅空气好,吃的也是自己养殖、种植的原生态农产品,所以就趁着暑假带孩子来。陶书记没来以前,回来是受罪,现在回来就是度假了。”在家里和年迈的父母吃着午饭、共享天伦的程保伟笑着说。 当“常回家看看”不再是村里留守老人们无奈的企盼,变成了在外村民一种自觉的精神享受的时候,宜居变成了一种精神的纽带,散发出更深刻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