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事法院执行助力海洋经济发展
因海而生 向海而兴 ——厦门海事法院执行助力海洋经济发展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7月19日讯 福建海岸线长逾3700公里,海洋资源丰富。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先行区,福建省大力发展传统海洋经济产业,积极培育海洋经济新业态,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福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胸怀“国之大者”,厦门海事法院充分发挥专门管辖的专业性优势,立足管辖范围“点多、线长”等特点,持续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聚焦服务海洋渔业优势产业,助力推动“海上福建”建设,持续护航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敢做“弄潮儿” 守护“最美岸线” 当事人林某某在未取得海域使用权证和采矿许可证的情况下,指使他人非法采挖海砂1.1万多立方,致海洋生态资源环境损害整体影响价值达68万余元。 案件审理中,承办法官发现当事人家庭经济极度困难,无力承担巨额赔偿款。“若案件进入强制执行程序,极大可能以无财产可供执行告终,海洋环境公益诉讼的目的不仅难以真正实现,司法护航海洋环境的力度也可能会‘雷大雨小’。”承办法官告诉记者,该案当时就是一个潜在的“执行难”案件,怎么办?“海洋碳汇+替代性修复”这一创新方案被提出。 依托审执联动机制,厦门海事法院从执源治理的角度出发开展能动司法,引导当事人一方面委托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认购海洋碳汇,另一方面通过海洋垃圾打捞、海岸维护、环保宣传等公益性劳务代偿方式履行债务,厦门海事法院最终不仅成功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执前,也用实际行动探索出保护“绿水青山”的新路径。2023年7月,该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2022年全国海事审判典型案例。 厦门海事法院坐落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特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基因,深深融入33年发展血脉。 敢于“吃螃蟹”、敢啃“硬骨头”。福建宁德三都湾湿地是福建海湾型滨海湿地的典型代表。几年前,陈某等多人非法占用湿地170公顷、拒不履行清退义务,进入法院强制执行。厦门海事法院灵活施策,创新执行方式,探索实施非诉“裁执分离”机制,监督组织当地政府、渔业等有关单位千余人、十几台挖掘机,经四个昼夜执行奋战,强制拆除违建养殖房、闸门等设施设备,开挖豁口引入海水,成功恢复被占海域的自然生态,最高人民法院评价该案“为破解海洋生态司法执行难问题,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争当“急先锋” 保障“蓝色牧场” 几年前,一艘图瓦卢籍散货船在罗源湾水域触礁搁浅,船上燃油大量泄漏,造成周边海域污染,产生巨额海产养殖损害及各项清防污费用,两家清污企业和罗源298名油污事故受害养殖户到法院申请债权登记,但肇事船东却已失联。 一边是海域污染清防污费用,一边是养殖户的血汗钱,执行刻不容缓。厦门海事法院高效推进审执联动,一方面,以水质保险财团在诉讼中申请设立的1800余万元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基金为基础,从追求实际执行效果的角度出发,科学促成300多名当事人就各自债权、清偿数额、基金款项分配达成和解;另一方面,迅速开通绿色通道,2天内快速完成执行立案数百件,3天内准确完成数千万执行款计算审核及发放。同时,承办人郑法官进一步引导和帮助养殖户申请国家油污基金补偿,减轻“蓝色牧民”因油污造成的损失压力。最终,300多起涉外油污损害系列执行纠纷得以圆满解决,该案入选当年福建法院十大执行典型案例。 “在执行局工作,不能只是走流程、走形式,而是要不断思考,如何帮助老百姓快速执行到‘真金白银’,让恶意躲债的老赖无处遁形……”法院执行工作直面群众,是司法活动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矛盾纠纷最容易集中爆发的环节。厦门海事法院相关负责人认为,破解执行难题,重点在于提高执行效率。 近年来,厦门海事法院充分利用审执联动机制优势,精准灵活施策,高效执结海上油污损害案件4000余件,执行到位金额2亿余元,助力福州、莆田、宁德等多地4000余户海上养殖家庭恢复生产,有力保障我省海上“蓝色牧场”生机盎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