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反诈骗中心教导员肖红钢累倒在守护群众“钱袋子”的路上
“追逐光,成为光” “他心中怀有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刑侦事业的无比热忱!”“他活到老学到老”“他是一个富有决断力的引导者”“别人两点一线,他就一个点而已”…… 肖红钢离开了,但他的忠诚、干净、担当一直影响着认识他的人。 戴月秋是反诈骗中心的民警,也是肖红钢最后一个徒弟。肖红钢是她崇拜的研判权威,在她看来自己这个新人肖红钢根本不需要亲自教。但肖红钢却不这么想。 “你刚摸到研判门槛,别人教你我不放心。”一次闲聊时问起缘由,肖红钢告诉她,“地基打牢了,楼才建得稳,你才走得远,你的师兄们都是这样学的。”后来她才知道师父那时已经忙得日夜颠倒,但师傅从未因为自己的基础差而放弃教导,就像他不会因为责任重大而放弃对徒弟的承诺。 “你放心抓人,出问题我担着!”反诈骗中心副主任林翔说起他毕生难忘的那次抓捕行动,当时嫌疑人即将逃离管辖范围,动车上仅有5分钟的时间能够抓捕,在掌握的信息不足判断的情况下,抓捕行动的风险巨大。 “抓还是不抓,我没办法抉择,全身都被汗水浸湿了,直到我接到了师傅的电话!”从嫌疑人背包搜出伪基站的瞬间,林翔想的是:“有底气真好。” 不只林翔,这也是多数与肖红钢共事的人的想法。 “我最惨的一次,是一天内研判报告被退回了7次。”肖红钢离开后,范桦林跟师兄弟们“攀比”起谁被师父训得多、训得狠。“严谨”,一直是肖红钢做研判的硬标准,用他的话来说,“严谨就是在保护你自己和基层的弟兄们。” 除了身上的责任感,肖红钢令徒弟们钦佩的,还有他那股好学的劲儿。平时,肖红钢常常与徒弟们比拼APP解析,一个明显年龄占优势的项目,这位“60后”的“拼命三郎”每逢挑战都表现得比“80后”、“90后”还要兴奋。书桌上总是摆着几本翻破了的书,白天干工作、晚上做研究,但从没听他像年轻人那样抱怨过,再大的困难都会想办法去克服。 “师父总是倾囊相授,巴不得让大家多学点。”杨锦煌解释道,研判是个技术活,核心竞争力就在于经验,是无价的宝藏。 一直以来,肖红钢都觉得徒弟们才是他的宝藏,“学会”是徒弟们给他最好的礼物,学的不只是业务经验,还是处事态度,更是为人之道,传帮带在他身上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几年来,肖红钢为全市培养5批33名反诈研判骨干,他们如星火洒落在各地刑侦岗位上…… 他们追逐光,也终将成为光! (本报记者 黄杰 洪凌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