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陈玲玲:“脚沾泥土”的法官

2023-12-12 10:23:43 来源:福建法治报

寒来暑往,春秋数度。她的身影活跃在田间地头,在山村乡野,在基层法庭这个最贴近老百姓的地方。

时移世易,初心不改。她将“天平”别在胸前,将百姓装在心间,将公平正义根植在人民群众的身边。

她,就是刚刚获得2023年度福建省十大法治人物称号的惠安县人民法院城关人民法庭副庭长陈玲玲。

参加工作以来,陈玲玲十余年如一日,把光阴写在基层法庭上,用心梳理千家百姓死结,用情抚平群众心灵伤痕,在平凡琐碎的岗位上生动演绎着基层法官的使命与担当。

脚下沾泥土 青春吐芳华

陈玲玲和法学的缘分,源于专业被调剂的意外。而此后成为法官,扎根基层法庭,则是她发自内心坚定的选择。

“脚沾泥土,才能手撷芬芳。”2010年4月,到法院参加工作后,生性好强的她决心到最基层磨练自己,于是便主动请缨到条件艰苦的崇武法庭工作。

刚到法庭没几天,陈玲玲就深深体会到派出法庭的不易。

崇武法庭辖区范围广,既有峻拔高山,又有辽阔大海,下乡送达常常要“上山下海”。一大早,陈玲玲就与同事顶着晨雾出发,沿路送达。当送达到交通不便的村居时,她们只能徒步进山。由于村民居住分散,一天下来,文书没有送出去几份,而陈玲玲已经筋疲力尽。

“来坐下喝杯茶吧,你们辛苦了!”疲惫之中,当事人递过来的茶以及朴素的话语让陈玲玲倍感温暖,也坚定了她坚守基层的决心和意志。她深深认识到,法官不都是坐在审判台后高高在上的形象,更多的是走在下乡送达路上被汗浸湿的背影,是来回在原、被告之间为促成双方调解而沙哑的嗓音,是暗夜灯火下伏案疾书的身影。 

正因如此,2013年任命法官后,她主动选择到离县城最远的净峰法庭工作,一干又是6年。2019年9月任命为副庭长后,她又选择到案件数量最多、矛盾纠纷复杂的城关法庭工作。

13余年来,陈玲玲在院机关工作仅仅两年时间,其余均是在派出法庭工作。这些年,法庭所在辖区的村村落落、田间地头,都留下过她办案的足迹。

披星戴月走过的路,终将会繁花遍地。2013年9月至2023年11月,陈玲玲累计审结案件4859件,年均审结案件480余件,审判效率、质量效果等关键质效指标常年位居全市法院前列。这一组亮眼数据,定格了她扎根基层的3000多个日日夜夜。

心中怀百姓 柔情铸法魂

“感谢法官为我这个80多岁的老人家主持公道,让我能回老家过晚年,您让我看到了法治的力量!”工作多年,在陈玲玲的手机里,始终保存着这一条当事人发来的短信。

那是一起物权保护纠纷案件。黄老伯的父亲曾在老家申请了一处农村建筑用地,后因生活变故等原因,一直未动土基建。2012年10月间,黄老伯想动工,却发现邻居在该宅基地上修建了围墙、厨房等。黄老伯多次要求对方拆除,但对方不予理睬。镇政府介入调解未果,双方积怨越来越深,黄老伯盖房子的事情也因此被搁置。气愤之下,黄老伯诉至法庭。

受理案件后,陈玲玲第一时间联系了黄老伯,但黄老伯因为此前问题许久得不到解决而抵触情绪严重。面对“落叶归根”心切的黄老伯,陈玲玲一分钟都不敢耽搁,先后三次前往现场进行勘验。

由于黄老伯父亲申请用地的时间已是1987年,时间久远,且其在用地申请批准出来前已病逝,而批准用地的工作人员也早已更换,为准确查明事实,陈玲玲一趟又一趟往村里跑,走访了解相关情况的当事人及村委会,调查核实证据,并多次走访土地主管部门,终于对案涉土地的权属进行了确定,据此依法作出了判决。案件了结后,被陈玲玲的敬业与真诚打动的黄老伯特地编辑了短信感谢她。

这是彼时还是新手法官的陈玲玲收到的第一条感谢短信,也是这条短信让她坚信,只要真正走进群众、为民解忧,再硬的坚冰也能被融化。

基层法庭法官常年面对的多为家长里短、邻里矛盾等“小纠纷”,但在陈玲玲看来,件件都是事关群众安居乐业的“大案要案”。多年来,她坚持善意司法、能动司法,力求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作为一名惠女法官,她主动担任所在庭室青年文明号号长,推动构建“法庭党建+邻里中心”诉源治理机制,创新“惠女法官+惠女调解员”多元解纷机制,将司法场所延伸到基层群众“家门口”,打造群众欢迎、管用好用的基层解纷平台。

为让办案解纷更“接地气”,她主动探求基层司法规律,实践中总结出“五心解纷工作法”,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能理解的思维、可接受的方式讲清法理情理,推进问题解决,化解矛盾纠纷,让群众在有“尺度”的法律里感受法官的“温度”。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身体力行。工作以来,陈玲玲个人调解案件以及指导参与调解各类纠纷2035件,妥善解决一大批民生难案繁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