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庆元:用温度融化当事人心头坚冰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2月14日讯 一腔热血,三十一年如一日,战调解一线。一心钻研,三十六法集一书,解医患纠纷。他就是2023年福建省十大法治人物获得者之一——仙游县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林庆元。 31年来,林庆元坚持用专业树公信、用耐心听细辨、用理性促握手,为法治守初心,为和谐尽职守,传承发展“枫桥经验”,努力让每一起纠纷当事人感受调解的公平、正义和温度。 苦读“充电” 林庆元本是法律的“门外汉”。高中毕业后,他种过田、卖过菜、当过代课老师,一起两姓宗族械斗的严重后果,让他毅然决然放弃师范招考,走上法律服务与人民调解之路。 上任的头一个月,他每天早上七点就骑着自行车进村入户,晚上10点多摸黑回家,走进辖区24个行政村,排查矛盾纠纷150多起。调解中,他发现干法律服务和人民调解工作,不但需要热心和耐心,更需要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为此,他借来法学教材,报考厦门大学主考的法学专科自学考试,白天化解矛盾纠纷,夜晚伏案苦读“充电”,以优良成绩取得专科学历。 2010年6月,仙游县成立了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林庆元被选任为首席调解员。因不懂病例的操作规程和诊疗规范,刚上任不久,一起因脐带脱垂致母婴双亡的纠纷案就让他碰了“钉子”,遭到医方“不懂医学的法律工作者有什么资格说诊疗有错”和患方“不懂法就给我滚”的指责和谩骂,这让他既很惭愧,又很茫然。但他没有退缩。为了填补医学知识空白,整整六个月时间,每天下午5点至凌晨3点,他独自一人关在办公室里研读六部医疗纠纷典型案例解析和医学专著,并再度攻修法学本科,50岁那年,又取得西南大学远程教育法学本科学历。“学习,不在年龄,贵在信念。虽然眼睛已经老花,但我还会继续学下去。”林庆元的笑容里透着坚定。 他“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深深影响身边人。而更可贵的是,他善于学思结合,不仅学深学透,还将自己多年调解经验一笔一画记录下来,从中筛选66个典型案例,编撰出版近20万字的医疗纠纷调解的经验之著《医疗纠纷仙游解法》;他撰写《重大复杂疑难纠纷的防控与化解对策》等培训资料,为省内外多地培训授课600多场;登上司法部人民调解大讲堂,为全国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7万多名干部职工做演讲……他无私地将学习和实践的成果向各方传授,带动身边人共同学。 调解有方 “调解有法,但调解没有固定的方法。调解要有招,要能说、会劝、敢唱,既要唱黑脸,又要唱白脸。”经过长年不断地调解探索,林庆元总结了自己的心得。 因分家析产契约效力的争议和赡养问题,七十多岁高龄的村民郑某夫妇与三个儿子的矛盾日愈加深。两年间,双方多次向有关部门上访,有关部门数次协调却始终无果。林庆元接下这个“烫手山芋”后,并没有急着马上展开调解。(下转2版) (上接1版)经过一番深入调查了解后,他先与相关当事人分别进行沟通,从分家析产契约效力、不动产产权转移的公信公示原则,到养子防老的法定义务与良俗,以及孝老爱亲典型事例,既讲法说理,又习俗劝谏。在引导各当事人换位思考,逐步唤回各方亲情反思后,林庆元将各当事人召集到调解工作室,一边帮他们理好“赡养”账,理清各自责任义务,一边反复播放一首“万爱千恩”的歌。中午,他又自费请各当事人吃碗“汤面”,择机讲解歌词背后的故事,将各方当事人带进“子欲孝,亲不在”和“儿行千里父母忧”的感触情境中,促使各方达成遵循析产契约,承担养老送终义务的协议。息诉息访的同时,林庆元还成就一段“一首歌,一碗面”巧解“家务事”的调解轶事。 很快,林庆元调解的“金字招牌”越打越响。在成立个人调解工作室之后,林庆元又设立2个分工作室,打造集调解、咨询、法治宣传、法律援助一体的“调解连锁店”,六年提供援助623人次。福建省委政法委命名“庆元调解工作室”为“福建省级金牌调解工作室”,司法部授予全国法律援助先进集体。 得到组织充分肯定的林庆元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还积极在实践中归纳出“逆推顺证法”“方言习俗劝解法”“联动联调法”等35种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调解方法,地方特色与自身特点明显,成为一套独具特色的“仙游式”调解妙招,被誉为“林庆元调解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