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功夫茶飘香 茶乡“枫”光无限好
司法功夫茶飘香 茶乡“枫”光无限好 ——安溪法院官桥法庭开展“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活动纪实 幽幽兰香,绵绵醇韵,自然的精粹与匠心的技艺,造就安溪铁观音“兰香铁韵”的独特魅力。 熠熠法徽,铮铮誓言,初心的淬炼与司法的功夫,打造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标杆法庭。 近年来,坐落于千年茶乡的安溪法院官桥法庭融合铁观音“纯、雅、礼、和” 的文化内涵,弘扬茶人的“匠人”精神,在与时俱进中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法官深入田园茶山、满意写在群众心坎上”的新“枫”范,为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足迹踏遍茶山茶园 矛盾止于未发未诉 一个移动国徽,一块“茶乡茶都巡回法庭”的横幅,六张桌子上分别摆放着审判员、书记员、原告、被告的桌牌。一个简易的巡回法庭就这样在龙门镇山美村祖厝开庭了。 原告施某良与被告王某清、施某平因农田纠纷吵得不可开交,诉至法院。为引导群众依法处理邻里关系纠纷,2023年11月9日,官桥法庭到纠纷地巡回审理该案。在合议庭及村两委的劝说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将损害原告的农田恢复至原状,原告放弃其他诉讼请求。 这是官桥法庭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巡回审判现场解纷的一个缩影。 官桥法庭辖区多为山区,居民居住分散。近年来,官桥法庭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注重做实“走出去”,聚焦辖区易发多发的安置补偿、相邻纠纷,开展“一村一巡回”活动,选取“叔侄建房”“高空抛物”等50余起典型案件开展巡回审判,将公正司法延伸至乡村角落。2021年来,共开展巡回审判86场次,化解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相邻等纠纷13件,其中调解撤诉11件,调撤率达84.6%。 在茶乡大地,茶文化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法庭充分利用安溪人“有事喝茶聊天”的习惯,建立“群众茶叙—法律答疑—源头化解”的矛盾排查处置模式,常态化进村入户话家常,在“一户一杯茶”中,第一时间解决身边事,化解辖区润丰领尚小区上千户逾期交房、茗居小区近两百户业主拒缴物业费等群体性纠纷。针对老、弱、病、远“四类群众”开展上门立案、上门开庭、上门调解、上门回访“四个上门”司法服务,努力把公平正义送到群众身边。 哪里有需求,司法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官桥法庭立足辖区产业工业园区多、民营企业聚集的特点,在全省率先设立“司法服务民营企业工作室”,建立法企联络机制,签署“法官·企业”定向联络卡,法庭干警驻点提供“门诊式”司法服务。开辟涉企诉讼服务“绿色通道”,针对审判过程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发出司法建议,引导企业规范经营、防控风险,以“法治常态”优化“营商生态”。 调解巧用“茶言茶语” 纠纷化于乡里乡间 “这块空地是我爸去世后我们兄弟几个签订协议分给我的,小军没有权利阻拦我。”老王怒气冲冲。 “我叔建房的时候我们口头都说好了两个房子墙体要间隔2米。”小军拒不退让。 涉及建房纠纷,双方既是邻居,又是叔侄,调解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古有六尺巷,让他三尺又何妨,你们本是叔侄,不应为了建房,闹得邻里不和。”官桥法庭法官组织双方到法庭调解,以法庭调解室上墙的泉州历史故事“六尺巷”现场说法,劝诫双方以邻为善、以和为贵,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握手言和。 接地气是调解工作的制胜“法宝”。近年来,官桥法庭紧扣“以理服人”的优良传统,重视德治的教化作用,将李光地家规家训、村规民约等元素融入矛盾纠纷调处,找准案件争议焦点、矛盾转化拐点、法理情融合点“三个关键点”;设立“咱厝边”女法官工作驿站,邀请“乡贤”“族长”参与纠纷调解,通过“倾听原委—安抚情绪—换位思考—消除隔阂”四步引导,妥善化解各类纠纷,倡导团结和睦、诚信守法的茶乡法治文化。 一人之力有限,众人之力无穷。官桥法庭还深化“1+N”多元解纷模式,整合政协、司法、行业商协会等各方优势,广泛吸纳代表委员、基层干部、心理教师等28人充实调解队伍,协助化解涉茶业、藤铁等纠纷。调解员们结合本地风俗习惯,用“茶言茶语”讲好事理,论好法理,说好情理,将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乡里乡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