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叶”“一只盏”“一棵竹”背后的故事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6月28日讯 夏至将至,闽北山区满眼苍翠。茶田边、煅炉旁、竹林里,一缕缕茶香浸透心脾,一杯杯建盏百色交晖,一棵棵竹木枝干遒劲,绘制出一副生态与产业共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如美光影。生态为先的南平,资源禀赋的优势,带来产业发展的盛势,一片叶、一根竹、一只盏等绿色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产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近年来,南平法院立足生态底色和产业特色,大力开展提档升级生态司法保护、提速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等行动,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和保障。 为“茶”解忧 青山环抱下,一垄垄茶树青翠欲滴,茶农正穿梭其间。每年4至5月,是武夷山一年一度的采茶季,走进城内,空气中的缕缕茶香沁人心脾。 “三茶”统筹发展的新实践,让“一片叶”有了新气象:据统计,武夷山市从事茶叶相关行业的人员约12万人,注册茶叶类经营主体2.11万家,2023年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达130亿元。 “茶产业发展趋势向好,但诸如‘傍大牌’等破坏茶产业秩序的乱象仍然存在。”武夷山法院法律特派员陈妃说道,武夷山知名茶企“溪某某香”便是“乱象”中的受害者。此前,祝某等人为了提高自家茶叶销量,在未取得“溪某某香”注册商标持有人的许可下,以次充好仿制了一批“溪某某香”茶叶,并以低于正品的价格对外销售。 “祝某的行为实际上是‘三败’”。陈妃说道,祝某不仅因此受到了刑罚,也影响了知名茶企的名誉,从根本上说还是对茶产业秩序的破坏。 以小见大,个案中所反映出的普遍性问题,则是中小微茶企的法律意识欠缺,和规模茶企的品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足。为此,南平中院不仅派出一批“法特派”主动对接服务茶企、茶行业协会;还在2023年出台了服务保障“三茶”融合发展12条举措,从涉茶纠纷化解到帮助转型升级、风险防范、品牌建设等方面,为企业加强司法服务供给,助力写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近年来,涉茶纠纷多数在用工、销售等环节,这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陈妃介绍说,经过对这些纠纷的分析,主要还是集中在合同制定、证据收集等问题上。 对此,作为对接服务茶行业协会的“法特派”,陈妃将整理好的用工、销售等通用合同模板制作成二维码,在茶季期间深入多家茶企,送“码”上门、为企解忧。 “采茶季,往往也是纠纷高发季。法院能把服务送上门,为我们讲解法律风险防范办法,对我们来说是好事!”武夷山市星村镇某小型茶企负责人叶某,在收到“二维码”后竖起拇指点赞。 “盏”放光彩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茶器的演变史。而享有“瓷坛明珠”美誉的建盏,在这段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建盏始源于宋代,盛产于南平市建阳区。近年来,随着建盏文化的持续挖掘和技术革新、电商兴起等影响,建盏产业稳步发展。目前,建阳全区注册建盏企业和个体突破9650家,从业人员约6万人,产值70亿元。 邱师傅,是建盏制作技艺师、国家一级技师、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自主经营着一家建盏企业。2020年初,邱师傅创作完成《茶盏(顺势)》的建盏作品。不同于传统“立烧”,该作品采用了“侧烧”烧制技艺,在建盏外侧和内侧纹里都具有明显的特征,曾获第十一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金奖。 然而,邱师傅却偶然发现,李某某仿照烧制了该作品,不仅在李某某本人和他人经营的工作室对外销售,还在一些视频平台进行宣传。由此,邱师傅走上了一条维权之路。 “是否涉及侵权,一开始确实有争议。”作为该案二审的承办法官,南平中院民三庭副庭长黄清曙表示,由于烧制技艺本身不是“作品”,加上建盏“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特殊属性,如何认定成为了他们必须解决的难题。 作为南平市首起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案件,黄清曙以及合议庭成员十分谨慎。他们多次前往建阳建盏协会,询问行业专家意见,几次召开专业法官会议进行讨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则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经过几番论证,大家一致认为:传统手工技艺品因技艺创新而具有独创性的表达,且具备美术作品的审美意义及艺术创作高度,可以作为美术作品予以著作权保护。最终,邱师傅赢得了官司。今年4月26日,福建高院发布2023年度福建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例,该案成功入选。 但独木难成林,百川才能汇江海。对于特色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仅依靠事后的诉讼是远远不够的。为此,今年5月,南平中院与南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成立南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并邀请公安、检察、司法、文旅等部门参与其中,一个集知识产权案件办理、纠纷调处、人才共享、理论研究、宣传培训为一体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应运而生。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南平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建敏说道:“中心将秉持这一理念,积极为市场与企业提供便利的法律咨询、信息检索、普法宣传等服务,引导企业自治自律、形成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的工作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