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司法 |

解码两高报告中的这些民生案

2025-03-11 09:37:37 来源:新华社

为消费者“撑腰”

刚买了储值卡,店主就跑路;直播间下单后,却发现“货不对板”……如何更好保障消费者权益?

最高法报告提到,某“职业闭店人”接手瑜伽店即注销,致债权人无法受偿,北京法院审理认定系恶意注销帮助他人逃债,判令其清偿债务。

过去一年,聚焦社区团购、网络营销、直播带货等重点领域,着力纠治制假售假、非法添加、违规销售等突出问题,办理公益诉讼2.6万件……检察机关一系列有力举措,为消费者“撑腰”。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九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寅表示,当前,对一些新业态的规范和监督还存在滞后性,举证难、维权难等问题依然存在,建议司法机关及时填补法律空白,强化部门数据共享和新技术应用,完善证据收集和追赃挽损机制,让消费者更安心。

加强环境资源司法保护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过去一年,司法机关以扎实有力的办案效果,助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守护你我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

最高法报告提到,某公司以“包合格”承揽环境监测业务,出具虚假报告222份,获利76万余元,陕西法院以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对该公司和责任人员定罪判刑。

最高检报告显示,2024年,会同公安部等制定办理污染环境犯罪案件证据指引,起诉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3.6万人,办理公益诉讼5.7万件。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锐城律师事务所主任陈灿认为,当前,一些不法分子侵害生态环境资源的手段更隐蔽、更多样,需要司法机关及时更新技术“工具箱”,强化部门实时联动,尽可能把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降低对生态环境资源的损害。

(新华社北京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