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学习类App缘何游走灰色地带?

2019-03-07 11:29:21 来源:福建法治报

运营方各自为战 名目繁多同质化

根据《通知》,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认真排查,凡发现包含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等内容及链接,或利用抄作业、搞题海、公布成绩排名等应试教育手段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App,要立即停止使用、退订相关业务,卸载App,取消关注有关微信公众号,坚决杜绝有害App侵蚀校园。

对于校园有害App出现的原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在一些App中,学生花钱包年后可以查看成绩排名,还有一些App中包含过多游戏和低俗信息,主要是因为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所致。学习类App的开发、推广是一种商业行为,对于学习类App上哪些信息可以发布、发布程序如何,如果没有明确的规范来限制App厂商的行为,App厂商就会一味逐利导致各种问题出现。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App进入校园还不是很成熟。很多公司都想进入校园,但各个App相互之间不能通用,与学校的需求也不能完全匹配,所以学生和家长在使用时可能会有障碍和问题。”储朝晖对记者说,“目前,在学习类App领域,各公司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没有采取统一方式整合和管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学习类App的同质化以及电子题海训练的问题,与教育评价机制有关。教育机构看准这一市场商机后一哄而上,导致各款学习类App大同小异,所有作业都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在这种情况下,注重质量的学习类App应投入力量研发个性化作业,但毫无疑问,这需要很大的研发成本。一些学习类App运营方认为即便研发个性化作业,也不一定能获得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于是选择重营销不重质量的经营方式,还有的运营方则以提供作业为名,实则是包括游戏在内的多元化经营。

熊丙奇对记者分析,有害App进校园主要会产生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有的App本身存在违法违规问题,其背后的问题是有关部门对App开发、运营商监管不力;第二,App名目繁多、鱼龙混杂,一些App以帮助学生学习与教育信息化为名大举进入校园,学生下载使用的App很多,其背后的问题是有的学校给各类App进校园开绿灯,没有严格审查App内容,有的学校与App运营商存在利益输送关系;第三,学生在使用App时,家长没有尽到监护职责,学校也不查看App更新,有的App运营商盯着这一漏洞,提供低俗内容引诱学生在使用学习类App时花钱玩游戏,学生表面上在用App学习,实际却是用App玩游戏。

严格审查App内容 监管立足依法治教

《通知》要求各地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学校首先要把好选用关,对App的内容、链接、应用功能、信息安全等进行严格审查,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审查同意。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不得向学生收费或由学生支付相关费用,要保障学生信息和数据安全,防止泄露学生隐私。

熊丙奇认为,治理学习类App,关键在于加强对学习类App的监管。此外,学生、家长在选择学习类App时要理性。而学习类App运营方必须意识到,只有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服务,才能让学习类App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监管学习类App的难点在于,有的学习类App名义上是学习,但实质是游戏,绕过了对游戏经营的监管,因为教育培训和游戏运营的监管主体不同。因此,要严查以学习为名、实际运营游戏的App,要区分学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可以适度玩的益智游戏,与以学习为由头却主要以游戏为卖点的两种情形之间的差别。这就需要在对学习类App进行监管时,组成专家委员会,审查App中的内容。”熊丙奇说。

对于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熊丙奇认为,学校应该发挥学科教师的作用,由学校的教师委员会对App所能发挥的教育、管理作用,进行专业论证,实行教育为本的管理和评价,从提高教育质量出发,进行教育教学创新,不是盲目一哄而上,也非一声令下“一刀切”。

另外,《通知》主要针对如何禁止有害App进校园,强调教育部门和学校、教师的责任,而家长的作用也不能忽视。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学校在推荐学生使用App时,应该通过家长委员会的审议、同意,让家长知晓学生使用App的情况,并告诉家长应该履行的监护责任;二是家长在学生使用App时,要切实尽到监护责任,及时查看App的内容更新,引导学生养成健康使用App的习惯。

(法制日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