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学习类App缘何游走灰色地带?

2019-03-07 11:29:21 来源:福建法治报

诱导学生充值却暗藏不良内容,名为学习实是玩游戏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App逐渐走进校园,在给学生和教师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久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通知》强调,要开展全面排查,凡发现包含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及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等内容的App要立即停止使用,要将涉嫌违法违规的App、微信公众号报告当地网络信息管理和公安部门查处,要采用多种方式提醒家长慎重安装使用面向中小学生的App。

那么,自《通知》下发后,学习类App中不符合相关规定的现象有无明显减少?为何有害App会在校园里“游走”?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看成绩排名需付费 借排行榜诱导消费

王硕(化名)刚上初中三年级,不过接触学习类App已经有两年多时间了。

从他上初一开始,学校老师就推荐他们使用一款学习类App,主要用于查看考试成绩和排名。那时候,这款App是免费的。然而,在王硕上初二时,这款App不能再免费查看成绩。要想了解任意排名,需要成为会员,一年交360元。

记者在查看了这款App的介绍界面后了解到,这是一款以学生考试数据为基础的学习平台,为学生、家长和老师提供定制化教育服务,付费后用户可以获得学生的“排名分析、偏科分析、试题失分分析”等信息。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考试成绩不进行公开排名,在上述App最近的介绍界面中,记者发现,已经不再出现可以查看成绩排名的功能描述。

随后,记者在不同应用市场中以“作业”“学习”“答案”等关键词进行搜索,下载相关App后发现,在《通知》下发后,目前学习类App中不符合相关规定的现象明显减少,但仍有一些App涉嫌通过排行榜等途径诱导学生消费。

打开一款App,记者发现,在“答疑”一栏最上方出现一个名为“最强粉丝团”的栏目。在这里,用户可以选择加入时下一些年轻艺人的“粉丝团”,增加明星“战斗值”,提高栏目中的排名。

记者注意到,从2018年12月累计至今,榜单前几位明星的战斗值已达10万以上,在每个明星的粉丝团中,战斗值贡献较高的前几位粉丝一般可以达到1500以上,而根据规则,每个用户可以通过搜题和答题的方式获得战斗值,每次可分别获得1分和3分,每天上限为3次;还可通过搜题求助老师(每次可以获得3分)和找老师辅导(每分钟可以获得6分),不限次数和时长,但均需付费,费用为每分钟1元或开通套餐。以此推算,各个粉丝团排名较高的成员至少需要付费辅导近百分钟才能达到榜单中显示的战斗值。

采访中,还有学生向记者反映,一些学习类App的讨论区存在涉黄现象。一名初中女学生告诉记者,她在学习类App上看到过“黄段子”,甚至还有被“调戏”的经历。而赵昊(化名)作为一名小学生家长,他对孩子使用学习类App也很担忧,“留作业、测试、查成绩都要用App,除了伤眼睛外,自制力差的小学生有可能利用通过学习类App写作业的机会玩游戏,可能更加沉迷手机和游戏。而且很多平台会不断地宣传一些搜题类软件,导致孩子直接抄答案,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徐娜(化名)在手机里下载了4个学习类App。有的供家长使用,有的作为布置各科作业和批改作业的工具,还有一个App供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徐娜认为,学习类App能对教学活动有一定促进作用,“例如语文学科的阅读、朗读、背诵等,我们没办法在课内时间完全检查到,但是可以让家长把孩子们的背诵朗读情况录下来分享到App上,我们再一一检查”。

在徐娜看来,学习类App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学习类App会自动批改作业,导致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完全掌握;有的学习类App操作界面还不够完善,家长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故障,操作较麻烦;而且现在的学习类App功能比较单一,缺乏整合学科和功能的学习类App。

对于学习类App存在的问题,徐娜认为,可运用技术手段和强化监管推动正确合理使用学习类App。如果监管工作到位,诱导学生玩游戏、付费的App在校园里便没有多大的生存空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