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视频换脸可“定制”女星? AI换脸技术惹风波

2019-07-22 11:20:53 来源:福建法治报


观点采撷:别用新技术满足庸俗的嗜好

传播淫秽视频是违法犯罪,滥用女明星肖像是侵权,这都是毋庸多言的常识。可是看相关新闻后的跟帖,不少网友忧心的却是:“以后女明星真有艳照门是不是可以甩锅给‘被换脸’?”这当然可能是玩笑话,但也从一个侧面印证:技术本身没有善恶,是人的认知和意图决定了善恶。因而最值得担忧的,其实不是新技术如何应用,而是各方对新技术的认知偏差。

这已经不是AI新技术第一次引发争议。此前,曾有借助AI技术自动“脱掉”女性衣服的APP,也有人想做“原谅宝”产品,以检测女性是否从事过色情行业。而从保护未成年人、净化互联网空间的角度看,“398元包教会,学生打七折”的AI换脸技术,更是毫无道德底线。

在一些技术主义者看来,他们只需要考虑新技术给社会带来的新可能,而无需考虑可能导致的后果。这样的想法显然太过天真:当技术走出工程师的电脑,走向社会应用,就必须考虑现实应用场景的合法、伦理性,以及不遵守合法、伦理性时可能导致的灾难。

幸好,这两项“创新”很快遭到舆论猛烈抨击,已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创新者”非但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反而为之付出惨痛代价。这是一个很好的警示。

随着AI技术的发展,追求新机会的创业者们当然可以展开想象力,但在创新过程中,最好记得法律和伦理的边界。不要侥幸于新技术的监管或者法规的滞后,因为公共伦理、社会舆论同样是无形但有力的约束。

当然,这是对主观并不存在作恶意图的技术信奉者而言,对于用淫秽视频“定制”女星的这些人来说,他们本就在铤而走险,他们信奉的不是技术,而是利益。无论有没有使用新技术,都在法律打击的范畴之列。新技术的出现只不过是给他们制造了赚钱的新噱头而已。所以,针对此种互联网乱象,重要的还是加大执法力度。除了供给方之外,还特别需要提醒淫秽视频的购买者:参与定制,甚至提供女性照片给对方,这等于是在参与违法犯罪,面临不可测的法律风险。

互联网发展过程中,若技术被应用于此类违法行为,实际上影响的是人们对技术本身的信任。像淫秽视频“定制”女星这种事,不会创造什么新的可能和福利,不过是用新技术满足庸俗的嗜好和盈利的冲动。对其批判和加大执法打击力度,该是最好的回应。

(敬一山 光明网)

小贴士:面对AI技术,我们当如何保护自己?

中消协曾表示,个人财产信息、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个人敏感信息一旦泄露,将导致个人信息主体及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组织和机构丧失对个人信息的控制能力,造成个人信息扩散范围和用途的不可控,可能对个人信息主体人身和财产带来重大风险。所以针对源头,我们应当尽量让自己社交媒体上的照片数量减少,以防止自己的面部信息等一系列隐私信息被不法之人抓取。

而针对隐私泄露的中间环节,则需要各个企业对自己的产品加强保护。在目前很多领域乃至许多居民小区都在大规模引进人脸识别技术的当下,它当然对于安防有很大助益,但也在客观上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可能性。一旦相关产品因加密技术差而导致储存信息被不法之徒盗取,后果也难以估量。

针对在发生隐私泄露后的情况,应当呼吁国家将个人生物信息权作为具有人格权属性的私权,明确纳入司法保护范围;明确个人生物信息在刑事侦查、治安管理、人口治理、医疗卫生等领域的非商业应用,以及政府和相关机构的责权利,特别是个人生物信息权保护边界;最后制定相应的特殊规制以及法律救济、行政处罚条例,让法律成为个人隐私的“保护伞”。

(智安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