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我缘何莫名“被入职”?

2020-08-12 16:31:45 来源:福建法治报

“被入职”可能影响个人诚信

税务人员提示,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信息被冒用后,由于到期没有申请汇算清缴,可能会产生欠税、无法打印完税证明等问题。毕业后就业时,用人单位可能会对其应届生身份和个人诚信产生误会。

张晓丹表示,个人所得税App上线前,此类“被入职”情况很难被发现。现在,大学生可以通过个税App查询就职记录,对异常结果进行申诉。

不过,税务部门负责人介绍,此类处理申诉存在一些困难。在核查过程中,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区域,存在权限和地域壁垒。比如,受害学生的地点在重庆,涉案企业的地点在宁波,需要重庆税务部门联系宁波当地的税务机关调查。

“各地税务部门应提高政务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强化跨地区信息共享,提高发现和筛查违法行为的能力。”张晓丹说。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表示,学生信息被冒用首先涉及个人信息泄露,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但能否立案还要看是否符合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立案条件。

中银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庭表示,打击此类违法现象需要重罚失信企业,除了处以高额罚款外,还可以将其列入失信企业黑名单,降低其信用评级,并在必要时追究企业的刑事责任,以此提高违法成本。

税务总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税务部门将继续积极与相关部门密切沟通协调,加大对冒用个人身份信息实施偷税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大学生身份信息保护和规范管理。 □新华网

观点采撷:

大学生“被入职”,必须揪出“内鬼”

盗用个人信息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多项法律,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犯罪,为什么好好的企业,不惜踩红线,也要雇佣“影子员工”?当然是逐利为贵,利令智昏。企业将这些还在念书的大学生冒用为员工,虚增了人工成本,再利用国家的税务优惠政策逃税漏税。相关信息多半以非常低廉的价格从网上购取,可以说是以非法的手段达成非法的目的,简直是罔顾法律法规,昧着良心赚钱。

这种明显违法的行为,当然应该受到法律的严厉打击,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合法权益,也应该有更为周全的保护。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不法交易多为网上操作,线下追溯需要跨地域跨部门,大学生相关经验又不足够,申诉起来十分困难。因此,相关部门除了对不良企业追查到底、严管重罚,提高其违法成本,展现法律的震慑力之外,也应联合高校、税务、劳动等部门给予“被入职”的大学生帮助和指导,让他们不至于无辜受害之后还申诉无门。如果类似情况依然频繁、广泛地出现,更应打破行政和地域壁垒,建立更为安全、严密、便利的申诉渠道,不能让坏人做坏事容易、好人自证清白却困难重重。

同时,更需追问的是,为什么生活圈子相对封闭单纯的大学生,个人信息反而频繁被冒用?一来,大学生本身尚未就业,平时很少关注个税缴纳等情况,发现猫腻的机会少很多,不法分子会有更多操作空间;二来,大学生所参与的集体活动较多,涉及信息登记的更是不少,如果学校相关组织者里有“内鬼”,信息安全很难得到保障。此前,不少类似案件中,就存在同学、老师、辅导员为谋私利,卖人情,将学生信息拱手予人的情况。

鉴于此,各高校也要进一步加强对于学生个人信息的安全管理,如有“内鬼”作祟,一定要坚决揪出,绝不姑息。更重要的是在日常行政和教务管理中,具备相应的安全意识,对学生个人信息的采集,也要遵循“合法、正当、必要、适度”的原则,尽量降低大学生个人信息被泄露的风险,为他们能安全清白地走出校园、走入社会保驾护航。

□屈旌(楚天都市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