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面对网暴,如何拿起法律武器?

2023-02-28 15:58:09 来源:福建法治报

面对网暴,如何拿起法律武器?

——法律专家解读网络暴力背后的问题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2月28日讯 24岁该是什么模样?“青春无限好,奋进正当时。”24岁当有无限可能,但杭州女孩郑灵华的青春却永远定格在了24岁。去年7月,当她带着硕士录取通知书去医院向生病的爷爷分享喜讯时,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因一头粉红色长发而遭遇大规模网暴。近日,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传来,郑灵华因网暴抑郁离世。

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近年来,从“泳池冲突事件女医生自杀”,到“刘学洲网暴致死案”,再到“粉红头发女孩因抑郁离世”,有关“网暴致死”的悲剧不断挑战公众底线。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网暴的施暴者或受害者。面对网暴,如何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网暴他人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对此,记者邀请检察官、律师进行解答。

问题一

网络暴力有哪些形式?网络暴力和普通评论有什么区别?

解答

福建知茂律师事务所主任何青华律师:根据网络暴力防控与网络文明发展调研课题组发布的《网络暴力防控与网络文明专题报告》,网络暴力最主要的六大形式分别是:羞辱谩骂、信息骚扰、信息泄露、被传谣言、威胁恐吓、人肉搜索,且约六成的网民或多或少遭遇过不同程度的网络暴力,网络暴力行为广泛存在。

国浩律师(福州)事务所林祥律师:普通评论和网络暴力同属网络言论,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言论是否具有攻击属性。网络暴力通常具有侮辱性、诽谤性、侵权性、煽动性等攻击属性,而普通言论通常就事论事,不涉及人身攻击以及价值评判。通常而言,具有前述“暴力性质”的网评都可能被认定为网络暴力,包括言论、图片、视频等形式。

问题二

在互联网上发表带有网暴性质的评论,可能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解答

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林水华:在互联网发表“网暴”性质的内容,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在刑事领域,则有诽谤罪、寻衅滋事罪等,其中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可能被追究诽谤罪。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破坏社会秩序的,可能被追究寻衅滋事罪。而在《英雄烈士保护法》中,诽谤英烈姓名、肖像和名誉的,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在“杭州女子取快递被称出轨”案中,针对个人自诉取证较难的情况,检察机关及时介入建议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在之后提起公诉。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也要求“从严追诉网络诽谤、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侵犯公民权利犯罪”,以法治利剑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如果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特别严重的,我国《刑法》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福建知茂律师事务所主任何青华律师:司法领域对网络暴力的认定是指针对个人集中发布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违法信息及其他不友善信息,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扰乱正常网络秩序的行为。

从民事责任的角度来看,网络暴力行为主要侵犯的是他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对于此类行为,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被侵权人有权依法请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权行为、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的侵权责任,如果有经济损失或者精神损失,还可以请求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