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开启六旬老汉新生之门
【矫正经过】 西天尾司法所所长郑淑娟: 社区矫正开始后,高某每月两次得到司法所集中学习和劳动。因为舍不得花那几元钱的车费,他凌晨5点钟就从家里摸黑启程,拖着孱弱的身躯走3个多小时山路才赶到司法所。得知情况后,我依法向上级申报批准他免予劳动,从而为他减轻了一半负担。同时,动员他邻村的一名社区服刑人员每次用摩托车一起载上他,以免他长途跋涉。 每次学习时,我的同事发现他午餐都是在街上买一个馒头就开水解决,后来我带上他去镇机关食堂,给他买一份热饭菜,而他总舍不得全部吃完,而是留一半打包回家作晚餐。原来,我们天天习以为常的工作餐,于他却是难得见荤的“美味佳肴”!我看着心酸,于是在每月一次走访时都会给他带去油、虾仁、紫菜、海带干等补钙食品。他和家人总是感动得忙前忙后为我们端上山野的水果。当我发现他大冬天衣衫单薄并趿着拖鞋、冻得脚趾通红时,棉衣、皮鞋甚至连祙子我都一并给他送去,就连他儿子、女儿的衣物,我所工作人员们也一起捐赠。每月一次的走访,就是我们的送温暖行动。 逢年过节,司法所还为他申请困难慰问……我们司法所就是一个亲情洋溢的温暖大家庭,用心矫正能帮助更多人走向新生。 西天尾司法所工作人员小陈: 刚入矫时他性格极其内向,几乎无法和他人正常交流,对生活失去信心,沮丧怪僻。为此,司法所因案施策,针对性地制定出从生活上关心、生产上帮扶、心理上疏导的“三同步”矫正方案。为他申请低保、解决生活困难,邀请心理学专家为他定期作心理疏导,还推荐他的儿子在市区一小吃店做厨师,使他重塑生活信心。去年,他儿子赚了钱,家里的木房子也翻建成了石板房。一家人安居乐业,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林振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