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
(2017年8月3日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共福建省委十届三次全体会议就加快我省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补齐民生短板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1.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工作部署。省委坚决贯彻中央重大决策,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有力推动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期待相比,我省社会事业领域还有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优质资源供给缺口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体制机制不够顺畅,群众反映比较强烈。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我省正从中等收入经济向高收入经济迈进,群众对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必须把加快补齐社会事业短板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推动“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取得更大成效。 2.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的新要求,紧盯薄弱、对接需求,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加快补齐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短板,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平衡性协调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发展目标。到2020年,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宜居宜业”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社会事业重点领域主要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优质教育公平可及。各类教育资源总量扩大,教育各项主要指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学前三年入园率超过98%,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3%,基本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更好教育的愿望。 ——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在全国前列,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6张,城乡居民国民体质达标率90%以上,人均预期寿命78.29岁,健康福建建设迈上更高层次。 ——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居家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协调发展,基本养老服务覆盖全体老年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5张以上,打响“清新福建·颐养福地”养老品牌。 ——城乡民生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堵、涝、污等得到有效治理,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8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1平方米,市县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94%和98%以上,基本实现乡镇村庄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全覆盖,建成便捷舒适的宜居宜业环境,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4.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教育、卫生与健康、养老、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的短板为着力点,集中力量、精准施策,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有效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坚持改革创新。正确处理政府作为与市场作用的关系,扎实推进社会事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理念创新、工作创新、业态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影响社会事业发展的各种障碍,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发展的动力活力。 ——坚持统筹推进。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内在统一,城乡区域之间的一体推进,保障重点与兼顾全面的有机衔接,当前可承受与未来可持续的全盘筹划,分清轻重缓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在空间分布、建设标准、管理水平上更加科学合理。 ——坚持共建共享。切实把共建共享理念贯穿和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既履行政府职责、提供有力保障,又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