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白沙派出所的“应时而变”
60年“零违法违纪”的队伍是怎样炼成的?(下)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5月28日讯 “我是谁”和“我要去哪里”是一支能赢得一场长距离竞赛的卓越队伍要完成的两个命题。如果说“我是谁”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核心价值观,像沙溪河总是秀美灵动,一路向北,指明前进的方向。那“我要去哪里”则是在持续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道路上不断应时而变的脚踪。 无止境的服务升级 白沙派出所管辖的白沙社区因处于交通枢纽和大型企业所在地,是一个外来人口众多的辖区。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31个省份的人聚集在此。 如今健在的第六任所长李甲守回忆说,当时白沙派出所民警看到外来人口自己盖房子解决居住问题时,不是像其他单位一样以“驱赶”为主,而是拿来钉子、木牌,为他们钉上门牌,协调提供水电;当他们养鸡鸭影响到周围环境时,民警又协调相关部门将水泥路铺好,并划好圈养区域,让环境整洁。通讯、水电解决了,生活环境优化了,外来人口的心自然也就拢了过来。 当了解到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属中有不少党员、团员,李甲守和民警们便将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学习、考评,发流动小红旗。“一面当地公安机关发放的红旗对他们来说是不小的荣誉。”李甲守回忆,靠着这些服务形式,短短几个月,辖区的发案率从每月二十几起,下降至两起以内。寓管理于服务的白沙派出所建立了外来农民工村,变设阻为便利,变限制为开放,在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也为全国公安基层单位外来人口管理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老一辈的服务理念深深影响着现任所长林加亮。一次,一名群众来派出所反映一件事情,接待民警在回答群众问题时,没有放下手中的手机。这一幕落入了所长的眼中。 林加亮抓住这件事不放了。第二天早会,他把此事提出来,先请接待民警谈了谈,又请每一位民警对此发表看法,最后他语重心长地总结:“老一辈出门去送服务,现在老百姓送上门来让你服务都做不好,那怎么行!” 林加亮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对于送上门的服务,白沙派出所做到了宾至如归。走进便民服务中心大厅,出入境自助机、为民服务示范台、互动触摸式显示屏、便民服务角、饮水机、常备药品……齐全的便民服务设施,让群众暖在心里。2014年3月,白沙派出所在三明市公安局支持下,在窗口增设全市首个派出所“出入境服务受理点”,为群众就近办理部分出国(境)业务。 在便民服务角,一本竖立的厚厚的文件夹吸引了记者。仔细一看,这可谓是一本派出所版的万能便民册:一页一页的文件袋里整齐地夹着各种证明模板和表格范本,仅户口簿一项就是户口簿遗失声明、登记声明、复印样本等多项,每一页都用一张标签卡清晰地标出名称,而竖立的摆放方式则非常适宜人翻阅,人性化的服务细节令人敬佩。记者曾采访过很多基层派出所,像白沙所这样细致的服务方式,还是第一次看到。 白沙派出所办公楼的对面是该所的警民联调中心,这里设置了日常办公区、调解工作区和2个当事人等候区。2个等候区布置得温馨整洁,配备了一模一样的沙发、茶几,还有可视调解现场的液晶屏。 记者不解,等候区并不小,为何要2个?“调解双方一般都有矛盾,如果长时间坐在一个屋子里,可能会心里不舒服。”林加亮警服上佩戴的党徽,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记者又一次被“着眼小细节,服务大民生”的“白沙精神”感动了。 警民联调中心让辖区纠纷不出社区、不出派出所,实现接处警过程中“简易案件现场调、一般案件快速调、复杂案件'1+N'公开调”,变简单的“以案说案”为“说理执法”,使调解成为群众解决纠纷的“第一选择”。至2012年成立以来,共调解纠纷200多起。 近年来,白沙派出所因地制宜,创新推出“警民联系卡”“防范提示卡”“爱心救助卡”和“邻里守望卡”,在辖区初步形成“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路上有卡点、社区有联防、室内有技防”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使得辖区各类案件得到有效遏制,群众安全感大幅提高。居民徐爱花自豪地说,住在白沙派出所辖区是莫大的福气。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先后有近百家企业在白沙派出所辖区安家落户,为这片三明市老工业基地不断注入新生机和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