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县司法局多措并举打造立体式多元化“大调解”格局
郑以欢认为,在人民调解工作中,调解人员首要做的就是掌握第一手资料,用真心对待群众,赢得群众的信任。在建立起坚实信任的基础上,细心把脉案件症结,才能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给出最佳解决方案。最后,耐心地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寻找恰当的调解时机,促成双方案结事了人和。 依靠这套行之有效的“三心”工作法,近年来,城郊乡数百起矛盾纠纷均得到了圆满调解,未发生一起民转刑、非正常死亡、非正常上访案件,实现了矛盾纠纷就地解决,有力地维护了辖区安定稳定。 “孝德”巧断家务事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可当家人、亲友、邻里之间有了心结,谁来开导?在东源司法所,就有这么一间“孝德调解室”,专门调解家庭成员、亲友部里之间难解的心结。 东源司法所所长魏军捷告诉记者,柘荣是中国孝德文化之乡,拥有独特而丰厚的孝德文化资源。而设立孝德调解室,就是他们依托这一县情与乡村发展新形势,对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与传统的调解方式相比,孝德调解室主要依靠懂得法律知识且德高望重的家族长辈、孝德模范为调解力量;重点解决的是涉老纠纷、家庭矛盾、邻里摩擦等问题;主要借助道德伦理、乡规民约来调解民间纠纷。由于倡导传统的孝德理念,因此孝德调解更有利于保护家庭矛盾纠纷中处于弱势地位的老人、妇女。更重要的是,有司法人员和德高望重的家族长辈、村干部等一同参与,既确保了调解过程符合法律规定,又通过以情动人、以德服人,使调解结果更加让人心服口服。 2016年,孝德调解就挽回了西源村两位九旬老人七十多年的感情。当时,两家人因一块四十多年前互赠的宅基地起了冲突,甚至扬言要上法院状告对方。东源司法所调解员实地了解案件背景和双方诉求后,邀请两位老人、双方亲友及村干部十多人到孝德调解室进行调解。 初时,两家人一到调解现场便争吵不休。调解人员见状立即喊停,请两位老人回忆当年互换土地的原因与交往的过程。在两位老人诉说过程中,双方子女渐渐了解了父辈深厚的感情,也对自身因利益而破坏父辈情谊的行为有所反思,调解员于是以此为突破点,挽回了两家人濒临破裂的感情。 如今,在东源“有矛盾找孝德调解室”的说法已经深入人心。今年1月至今,孝德调解室已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6起,调解成功率100%。 (本报记者 龚丽雯 通讯员 崔为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