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超前消费“绑架”了吗?
“这月买下月还”,部分年轻人越来越“穷忙” 伴随“80后”“90后”成为消费市场主力,“这月买下月还”的消费方式已不新鲜。前不久,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显示,截至2018年10月,我国消费金融规模达到8.45万亿元。 这些期限通常不超过1年的信贷产品,主要用于购买日耗品、衣服、电子产品和支付房租,而使用人群主体无疑是热衷于“超前消费”的年轻群体。 长期研究消费文化的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晓程认为,在西方消费文化和国内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的多重因素影响下,青年表现出超前消费、重视个人快感和体验等消费文化新特征,“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现在拥有”。但对于过快增长的消费欲望、鱼目混珠的借贷产品、不合理的营销手段仍需给予更多关注,因为在“超前消费”这件事上,“需要做风控的不仅是借贷平台,还包括每一位消费者”。 花钱变成数字“加减法” “9日还3000元的‘蚂蚁花呗’,17日还2500元的‘自如房租’,30日还1500元的‘京东白条’。”在广州白领姚薇的日历上,每月有3个日子是用红笔圈出来的。尽管一个月的固定债务达到7000元,但在刚刚过去的情人节,姚薇还是送给男友一台价值2000元的游戏机,“也是用信用卡透支的”。 对这个“90后”而言,“超前消费”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基本上都是这个月花光下个月的收入。”有时遇到不理解的目光,她还会主动解释自己的“消费观”:“开心最重要,现在借贷平台那么多,先买完再慢慢还吧!” 开心归开心,姚薇也为“超前消费”付出了代价——工作3年,不仅没有落下存款,反而欠下不少债。 在收到支付宝2018年年度账单后,从事游戏行业的赵鑫着实被吓了一跳。过去一年里,他在支付宝中的消费达到8万元,领先96%的同龄人,在218次外卖的助攻下,饮食消费超过2万元位居榜首,交通出行、文教娱乐两项紧随其后,总数也超过了3万元…… “还不包括在其他平台上的消费和线下支出。”朋友圈里,赵鑫一边自嘲已经实现了“账单式小康”,明明穷到举步维艰,却在账单里活出月薪几万元的风采;另一边也清楚自己税后8000元的月收入,很难支撑当下“奢侈”的生活方式。 “至少90%是通过‘蚂蚁花呗’支付的。”和姚薇一样,赵鑫每月9日都要为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的“催缴单”埋单,“我这就是个工资中转站,常常是发完工资没焐热,就从我们老板的口袋跑到了另一个老板的口袋。” 从大二开始,赵鑫就开通了花呗业务。刚开始向商家展示付款码时,他还有点难为情,觉得这是“没钱的表现”。但现在,赵鑫早已对这种消费方式习以为常,花呗额度也从最初的3000元上升到1万元。与此同时,赵鑫的消费观念也悄然转变:“原本买个稍微贵重些的东西都要犹豫再三。可现在只要看对眼,甭管多少钱都会下单。” 私底下,赵鑫分析过自己“冲动消费”的原因。“大概是花呗的数额不像是真实的钱,更像是一串数字的起起落落。”他告诉记者,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虚幻的“富有”,助长了他的消费“欲望”,让他觉得多花1000元或少花1000元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还不上钱时,会心疼由此产生的高额利息。 但赵鑫仍然将花呗作为支付首选,并开通了小额免密功能。在“90后”群体中,作出同样选择的人数超过1000万。根据支付宝2017年发布的《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在1.7亿的“90后”中,有超过4500万开通了蚂蚁花呗,并有接近四成的“90后”用户将花呗设为支付首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