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两实现两助力”推进公益诉讼创新发展

2019-05-17 10:17:16 来源:福建法治报
 
  借力科技和“外脑”破解办案难题
 
  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侵害行为往往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侵害线索获取渠道受限。厦门市检察机关在办案过程中,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破解取证、线索发现等一系列办案难题。
 
  厦门市集美区检察院创造性地采用高科技机器人探测仪检测管网,治理环境污染,是福建省首例借助机器人尖端科技办理公益诉讼的案例。? ?
 
  针对辖区西井溪存在严重工业污染的事实,集美区检察院依法启动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向厦门市环境保护局集美分局发出检察建议。经查证后发现,大片的地下管网复杂宛若迷宫,无法查清污染情况。检察官们通过查阅档案、实地调研,理清了工作思路,“可以考虑采用高科技机器人探测仪,对管网进行排查。”
 
  很快,根据机器人探测仪排查的证据材料,环保部门针对企业涉水违法排污行为,责令9家企业停止违法行为,并罚款148.4万元。该区河长办等部门亦同步跟进,开展河道整治工作。
 
  厦门市同安区检察院运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开展公益诉讼调查取证工作,共在5起环境污染领域的案件中使用无人机拍摄环境被破坏的现场及存续情况。经取证后,已向有关单位发出检察建议3件,目前,其中2件已整改完毕。
 
  借助科技手段还不够,黄延强检察长认为,“公益诉讼案件涉及领域广、专业性极强,因此,从各个领域引入专业力量提供智力支持,对工作推进将大有裨益。”
 
  去年底,厦门市检察机关在全省率先推出公益诉讼专家辅助人制度,聘任33位具备各类相关领域专业知识或技能的专家成为市首批公益诉讼专家辅助人。他们在相关案件办理中担当“外脑”角色,为检察官就证据或事实争议点提供科学论证、技术认定和专业意见,提升办案精准度。该制度建立以来,已就7件公益诉讼案件向专家辅助人进行咨询,获得专业性咨询意见书5份,为办案工作提供专业化的证据支撑。
 
  最高检检察长张军强调,检察机关要加强公益诉讼检察机构建设,充分运用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加大环境保护等领域公益诉讼工作力度,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检察官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的厚望。“下一步,厦门市检察机关将以内设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强公益诉讼机构和人才建设,进一步拓展思路,进一步创新举措,推进公益诉讼这项全新的工作取得新成效。”黄延强检察长最后说。

  (本报记者 余凌云 通讯员 陈松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