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红色新动能 建设绿色新龙岩
答记者问 记者:中心城市是城市经济核心区和重要增长极,龙岩将如何打造“一市两区三组团”城市发展格局,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产城融合?三组团推进情况如何? 许维泽:为激活龙岩中心城市发展活力,今年年初龙岩市提出“一市两区三组团”城市发展格局。“一市两区”即中心城市和新罗区、永定区;“三组团”即建设龙雁组团、高坎组团、古蛟组团三大组团。 在“一市两区”建设方面:新罗区重在加快中心市区品质提升,由传统型、生产型城市向服务型城市转型升级;永定区重在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加快融入中心城区。当前,“一市两区”正在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北部片区和南部东肖片区规划建设,实施新罗到永定的快速通道建设,建成了火车站站前高架桥、金鸡路三期等一批重要城建节点项目。 在“三组团”建设方面:高坎组团主要是依托龙岩现有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正在打造的文秀产业园,发挥机械装备、专用车等产业优势,打造创新智造产业核心区。今年来,高坎组团共策划招商项目27个、总投资400多亿元,总投资36亿的中联云港“中国土楼云谷”项目、字节跳动网络游戏等项目顺利落地,总投资80亿元的国动通信产业南方基地等一批项目顺利签约。 龙雁组团主要是按照“一通道五园区”思路,依托省级首个山海协作经济区——厦龙合作区,重点承接来自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粤港澳大湾区的项目。今年来,龙雁组团共对接洽谈项目38个,总投资超200亿元,总投资30亿元的新兴轻纺工业园等项目签约落地。 古蛟组团主要是依托古田会议会址、蛟洋工业园区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建设有色金属、精细化工等循环产业基地。今年来,古蛟组团一台戏(反映闽西革命战争时期的山水情景戏)、一个园(国防教育主题公园)、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古田绿色小镇等一批项目建设加快。总投资65.9亿元的新能源三元前驱体等重大项目落地开工建设,总投资21亿元的新型锂盐研发生产项目成功签约。 记者:今年初,龙岩市提出“五基地六产业七景区”产业发展布局,为打造这个产业发展布局,龙岩市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亮点? 许维泽:龙岩市拥有良好的传统产业发展基础,近十年也培育了不少新兴产业,但产业发展仍面临层次还不够高、规模还不够大等问题。“五基地六产业七景区”产业发展布局的提出,旨在强化现代产业发展,助力龙岩市实现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 具体来说,“五基地”指加快建设金铜产业基地、国家专用车与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军民融合示范基地、稀土产业绿色发展基地、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基地等五个基地;“六产业”指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机械装备、文旅康养、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特色现代农业等六大重点产业;“七景区”指着力打造上杭古田红色文化旅游区、永定客家土楼文化旅游区、长汀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区、连城冠豸山绿色生态旅游区、新罗龙岩洞文化旅游区、漳平台创园休闲农业旅游区、武平梁野山生态旅游区等七大核心品牌旅游景区。 推进中的主要措施和工作亮点有: 一是突出“大格局”。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探索创新“一基地多园区”“一园区多基地”的发展模式。 二是推进“大建设”。进一步深入开展产业园区建设升级行动,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及教育、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园区配套管理水平。近期,我们又提出要在明年内每个县(市、区)新建、扩建1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每个县(市、区)都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园区,以设施完善的产业园区吸引大项目、大企业落地。 三是开展“大招商”。去年以来,我们坚持开展招商“一月一签约”活动,开展招商项目和旅游推介,并成功举办了7场重点产业对接推进会。今年来,我市共签约项目353个、总投资达912.5亿元,其中生产性项目250个、占70.8%。 四是营造“大环境”。在全市开展重大项目开竣工“一月一活动”,组织开展千名干部挂千企帮扶活动和“龙岩企业日”活动,出台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二十条等惠企政策,并在福建省设立首个“一站式”惠企政策兑现窗口,为项目落地、企业发展提供最便捷最高效的政务服务,营造好发展的 “大环境”。 通过采取的上述措施,我市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来,我市重点打造的六大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有色金属、机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产值分别增长15.3%、6.7%、18.9%、6.7%;数字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增长25%以上;文旅康养产业增速较快,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9.8%、27.7%。 记者:龙岩市提出要打造“旅游大市”,有什么优势条件?如何打造? 许维泽:我们之所以提出龙岩要打造成为“旅游大市”,主要在于有“三个有”的条件:一是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龙岩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49个,其中5A级2个、4A级11个,可以说龙岩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二是有厚重的历史文化。龙岩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遗存数量多、层次高,有革命旧址遗址400多处。龙岩又是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客家民俗街景保存较好、风景别致,客家美食风味奇特,样样都是“舌尖上的美味”。三是有美好的发展前景。龙岩七个县(市、区)都是原中央苏区县,国家出台了支持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等政策措施。文旅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4608万人次、增长21.8%;旅游总收入453.8亿元、增长36.4%。 如何打造龙岩的“旅游大市”呢?我们主要突出红色、客家、生态三大文化和“一县一特色”,着力做好“三个要”:一要打响旅游国际品牌。围绕打造“红色文化之城、生态康养之城、国际性全域旅游目的地”这一品牌,我们要树立全市旅游“一盘棋”的理念,实施大手笔、大气魄旅游宣传推介。今年,我市已召开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不断提高龙岩旅游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二要打造旅游特色产品。围绕建设“七景区”,重点培育红色教育、客家和生态康养三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自己的核心产品、度假产品,促进单一观光产品向复合体验型旅游产品升级。三要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依托“e龙岩”等平台,完善龙岩全域智慧旅游网,努力做到“一机在手、游遍龙岩”。要加快龙岩机场、双龙高铁、龙厦高铁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为旅游创造更加便捷的通达条件。 记者:龙岩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上有哪些成效和经验?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和林改“武平经验”是龙岩两大生态建设品牌,全国知名,能否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 王龙: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龙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8.9%,居全省第一、全国前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长期保持98%以上,居全省前列;主要流域水质优良,境内无劣五类水质小流域;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改善情况在全国333个地级市中排名第27位,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 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方面,龙岩市坚持“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治理原则,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封禁措施有机结合,人工治理和自然恢复有机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治理。至2018年底水土流失率降低到7.95%,低于全省8.87%的平均水平,昔日山光水浊的“火焰山”变成了绿满山、果飘香的“花果山”,“长汀经验”也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和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林改“武平经验”方面,武平县率先探索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历经多年的探索实践,发端于武平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步步深入,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相统一的改革新路,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武平林改再次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福建林改15年来取得的成绩,林改“武平经验”由此逐步向全省、全国推开。 记者:龙岩近些年脱贫攻坚方面进展如何?如何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能少? 王龙:龙岩曾经是福建省贫困面较广、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之一,贫困人口一度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 近年来,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特别是在全省率先开展激励性产业扶贫,率先组建县级扶贫小额信贷风险担保机构并推行“扶贫保”农业保险,通过发展生产和就业创业推动贫困户稳定脱贫,脱贫攻坚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我市2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24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乡镇、344个贫困村实现摘帽退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除2018年新增或返贫的38户132人以外,共有39278户、113476人全部实现脱贫。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年底前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贫困村和扶贫开发重点乡镇、重点县全部摘帽退出。一是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推动产业、就业、金融、兜底保障、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政策措施全面落地,夯实稳定脱贫的基础。二是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大力推广激励性扶贫模式和“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把脱贫措施精细落实到种、养、加、商和就业等具体项目上。三是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实施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提升计划,通过盘活集体资源、入股或参股、量化资产收益等渠道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