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县将红色文化融入社会治理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6月16日讯 宁化县将红色文化主动融入社会治理,以“融”破题、以“文”驱动、以“民”落脚,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丰富方法手段,实现了从管理到治理、从治理到服务的转变,以“融治理”模式寻找基层社会治理解题方法,用红色擦亮平安宁化的底色,增添法治宁化的亮色。 以“融”破题 下好治理一盘棋 “老邹和邻居的矛盾纠纷已经平息,现在还会结伴上街去呢!” “新一批的垃圾桶已经到位了,我们都按照点位安装布置好了。” “巡逻的时间近期我们会针对夏季有侧重的调整,大家可以说说意见。” …… 木屋房梁下,“红色驿站”的牌子挂在屋檐下,沿墙靠着的排排书架上各类书籍琳琅满目,在曹坊镇下曹村的红色驿站,这里是文化学习的小木屋,也是村民们的议事厅,不定期召开的居民议事会将许多群众关心的事项一一解决。 坑坑洼洼的村道变成宽阔干净的柏油路,昏暗的村落一角也被夜灯照亮,凉风习习带着花香的空地被整理出来,村民群众休闲有了好去处……要做实做细基层社会治理,仅靠乡镇、村居的力量远远不够。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曹坊镇始终坚持红色文化引领的主基调,推动红色文化惠民多元融合,一只“红色”队伍被建立起来,红后代、老党员、老干部、宗族长等广泛发动各类共治力量让“单兵作战”为“合力攻坚”。 “无数先辈从这里走出去,奋斗拼搏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和气、平安、幸福才是我们生活在这里的‘主基调’,咱们没有必要为了这些小事斤斤计较。”调解员邱位明的耐心劝说,为一起邻里纠纷矛盾按下“暂停键”。 “在曹坊当调解员有‘优势’。”调解员邱位明一脸神秘道出了他的调解秘籍:“在纠纷调解中,我们会利用先辈们经历的红色故事加入调解现场,分散注意力的同时让红色文化教育润物无声地进入到群众内心,很多纠纷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在“融治理”模式的推动下,曾经的“靠人管”变成了村民“自觉做”。据悉,曹坊镇通过建立“村党组织—网格片区党组织—村民小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联动体系,引导退休党员、居民党员、在职党员主动认领“网格区”。同时,17名综合素质较高的红后代人员被聘请为“红色”调解员,他们游走在村居之间化解邻里纠纷、家庭财产纠纷,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破解涉农矛盾,当风波平息后,他们摇身一变成为“宣讲员”,讲好红色故事,传递红色文化正能量。 以“文”驱动 打造红色样板间 走在曹坊镇三黄村的乡间道路上,道路两旁的青瓦黄墙小楼错落有致;不远处田间地头里,村民三三两两忙于农事;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上孩子们追逐嬉戏,宁静、和谐成为这片红色沃土的生动注脚。 三黄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在这里,基于红色文化的红色教育、红色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也成为带动群众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随着红色旅游的发展,三黄村依托红色文化、特色产业、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每年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推动山药、无花果、玉米、莴笋等农特产品加工与销售,助力村民家门口增收1000余万元,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红色教学实践点到“党建教育基地”“红色研学基地”,三黄村将“红色家底”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吸引了许多来自各地的研学队伍。而在公园设施和景观中,红色文化的印迹也随处可见,依托中共三黄村党支部旧址风车庙,以三黄村法治平安公园为龙头,三黄村不断拓展红色普法阵地,设立普法科普活动中心、法治宣传栏等,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普法网络普及惠民。 “通过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熏陶村民们将革命前辈和历代先贤的家风家训牢记于心并外化于行,村干部们也在‘融得进’上不断发力,以红色文化涵养文明乡风,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村书记廖贤文告诉记者,三黄村还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涵养文明乡风,形成了“支部抓统领、党员做表率、群众齐参与”的良好氛围。2016年,三黄村被列入省级美丽乡村“千村整治、百村示范”重点村,积极打造成乡村旅游新亮点。2021年,三黄村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