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法学院青年教师群像
人生引航 情深以对师亦友 对学生的一片深情,从恩师一脉相承而来,流长而不止。七位老师们希望身为人师,不仅是要成为学业导师,更要成为孩子们的思想指引者——“要把我的老师曾经传递给我的这些温暖,再传递给后面的学生”。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王云清老师为人谦和,总是将“人淡如水”化作对学生的尊重,践行在生活处处。他的一位硕士生回忆道:“老师是一个很不喜欢麻烦同学的人,有一次开组会要预定教室,我提前两天想到去问,结果老师早就定好了。我们很多交材料签字盖章之类的事,老师总是让我们放他那就行,他总是自己去跑腿盖章。” 课堂之外,陈欣老师的指导和关怀事无巨细,真正像关爱孩子那样体贴学生,一如碧波宁平的港湾,培育着学生行稳致远。“学生就像我的孩子一样”,陈老师喜欢中午和学生一起吃一顿工作餐,在餐桌上愉快地解决问题。 阎语老师正式任教前曾跟随何丽新老师做博士后。她回忆那时何老师工作繁忙,可只要学生有需要,何老师便马上放下工作关心学生。这一经历启示她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成为一名倾听者,让她与学生成为“朋友”。 细腻而健谈的汪老师总能从就业漫谈到婚姻,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同时又从不吝提出自己的恳切建议,指引许多硕士生找到了人生方向。一位学生想起论文指导的事打趣道:“当时老师一连串给我发了四十来条六十秒的语音!”有着这样一位“话唠”导师,她感到分外温暖。 “老师不但为我们传授知识,更用一言一行为我们示范何为大写的‘人’。”从学习研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师者的深爱,哺育了无数学子。 讲台上声声道学问,知如泉涌;讲台下处处念学生,爱如江海。他们是老师,是朋友,也是亲人。成为心目中理想教师的漫漫长路上,他们从未停止行知的脚步。而面对嘉奖,他们只笑笑谓之“不过本分”。 师者仁心,各具特色的七位老师共同演绎着同一个身份——厦门大学法学院青年教师。他们在内的一众青年教师辛勤耕耘、诲人不倦的身影,更是法学院全体教师躬耕教坛、潜心育人的缩影。 (本报记者 余晶 通讯员 罗旭 徐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