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拘留所全面提升监所规范化执法能力和水平
春风化雨 诲人不倦 ——福州市拘留所全面提升监所规范化执法能力和水平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1月10日讯 在这里,每一个细节之处都彰显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这里,每一名管教民警都在用细致入微的关怀指引一颗颗迷失的心灵归航;在这里,保障在拘人员合法权益与维护监管秩序同等重要。 近年来,福州市拘留所以推进公安监管工作现代化为主线,以法治化规范化智能化建设为重点,科学高效统筹安全监管、执法管理、服务大局、基础建设、队伍建设等工作,全面提升监所规范化执法能力和水平,连续15年无安全责任事故事件、连续17年民警无违纪违法行为。 “医管巡”+“视频引导”: 筑牢拘留所安全防线 2022年10月3日,徐某因涉嫌盗窃被送进拘留所,入所时各项体检指标均为正常。然而,3天后,民警就在日常巡控中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他手舞足蹈、摇头晃脑,整个人看起来很反常。”福州市拘留所民警韩大平回忆。 随着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力度的不断加大,公安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数量呈现上升态势,患病对象比例也随之上升。福州市拘留所所长黄建杰介绍,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该所探索医疗社会化,主动与卫生部门建立协作配合机制,与三甲医院建立在拘人员快速救治绿色通道,提高监管场所医疗水平。 “每天,所内值班医生巡完诊都会主动向当天值班所领导报告情况,我们还要求民警和医生做到‘签名式’交接,确保时刻关注并处理监区内的所有可疑情况。”福州市拘留所教导员李忠喜说。 当天,医生提出了徐某脑部可能患有疾病的怀疑。尽管并未有明确的诊断结果,但福州市拘留所高度重视,及时对医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处理,当即变更了徐某的强制措施,让其家属将其送医治疗,结果发现徐某的脑部长了一个肿瘤。 这是福州市拘留所保障在拘人员生命健康的一个缩影。 据悉,除了高度重视监管医疗保障,福州市拘留所还狠抓精准防控,科学优化勤务,规范24小时民警专职巡控,并以“智慧监管”建设为契机,逐步完善视频指挥中心等监管信息化系统,实行视频、巡视“双岗合一”,逐步建立“医管巡”联动风险防范机制,全面筑牢安全防线。数据显示,“医管巡”联动机制之下,2016年以来,福州市拘留所实现了在拘人员“零病亡”目标。 既要保障在拘人员的合法权益,也要加强日常管理。福州市拘留所创新教育管理方法,用视频教育片来引导在拘人员一天的生活和学习。黄建杰介绍,针对被拘留人员在拘时间短、流转快的特点,该所按照时间顺序,把每一个时间点做什么、怎么做用视频形式来引导。 “人员换得快,以前仅仅内务这一项,每天靠民警讲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拘人员面对陌生的环境依然茫然无措。”李忠喜说,“通过这种方法来规范内务,成效还是比较显著的。” 除此之外,拘留所还精心挑选优质视频课程,对在拘人员开展法律、道德、文化、时政、心理、卫生、劳技教育。播放视频教育片进行引导,将民警从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主要精力在教育人、感化人,挽救人上。 “近邻党建”+“枫桥经验”: 将矛盾化解在监所内 在拘人员不少是因为矛盾纠纷升级导致的,部分人员虽然接受了处罚,但口服心不服。怨气不除,解除拘留后有可能会“发酵”成大麻烦。为此,福州市拘留所高度重视在拘人员的矛盾纠纷化解。“这不仅有利于监所的稳定,也消除了潜在社会安全隐患。”李忠喜表示。 李某和王某都是仓山区某村村民,是几十年的老邻居。2012年,两家人都对自家房子进行修葺,却因公用通道的使用和排水问题产生矛盾,互不相让。在此后10多年里,两家人时不时给对方“使绊子”,摩擦不断,村干部多次调解始终未果。 今年初,李某和王某再次因为生活琐事起纷争,从口角转为推搡,继而上升为互殴。最终,俩人被警方依法处以行政拘留10日。“都是他的错!”进入拘留所后,俩人都并未放下积怨,反而更加责怪起对方。民警敏锐觉察到双方怒气,及时联系办案单位了解双方背景情况,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制定了矛盾化解方案,“对症下药”成功化解了他们的心结。 除了从被拘留人员入所谈话等日常工作中了解其基本情况,及时掌握矛盾纠纷的具体情况外,福州市拘留所还主动打破“围墙”,加强“近邻党建”建设,加强与社区、村居、检察院、法院、司法、工会等6家单位合作,创建多元化社会调解体系,形成矛盾化解工作合力。 外化于行、内修于心,通过不断地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福州市拘留所还促使全体民警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开展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重要性,鼓励创新管理,对成功经验和做法认真学、反复学,不断提升社会矛盾化解的动力和能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据统计,今年以来,福州市拘留所已化解社会矛盾近140起,对可能涉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19名被拘留人开展普法工作,有效引导排解不良情绪,督促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帮助解决合理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