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加班”问题,你遭遇过吗
法治时评:“指尖加班”问题何解? 职场人争取“离线休息权”的背后,是下班后“不能休”“不敢休”的“隐形加班”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有代表提案,呼吁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特别强调了劳动者在法定或约定工作时间之外,有拒绝通过数字工具进行工作联络或处理相关工作事宜的权利。这表明了“隐形加班”问题正从职场人私下吐槽的背后,走向全国性关注的台前,相关解决策略也在逐渐形成共识。 科技的发展让“指尖加班”的影响面越来越广泛。“只要不睡觉,就要对接工作”的情形并不局限于一个人、一个行业,而是如今职场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在劳动形态变化下,因缺乏制度跟进,一些打工人“隐形加班”求偿难、过劳等问题随之而来。 从现有数据及调查采访中了解到,现实中“隐形加班”维权的案例很少。大多劳动者认为,维权成本大,成功概率低。而证据提供难、工作难量化是不支持主要原因。 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提到,把“付出实质性劳动”和“明显占用时间”作为线上“隐形加班”的认定标准,让在线工作有收益、离线休息有保障。这是司法实践探索“离线休息权”的一大迈步。 笔者认为,对“离线休息权”立法是大势所趋,也是民心所向,只有通过立法,用制度保障劳动者“能够休”的权利,劳动者才“敢于休”,并积极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此外,由于新业态催生了多元职业,在针对“离线休息权”立法时,立法者不仅要考虑细化“隐形加班”的实质性劳动内容、加班时长等标准,指导劳动者认识与辨别“隐形加班”,还要引导用人单位针对新兴职业采取灵活的用工制度,构建和谐共赢的劳资关系。 (本报记者 余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