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两级法院携手残联切实推进残疾人法律服务和多元解纷工作
将“需求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 ——莆田两级法院携手残联切实推进残疾人法律服务和多元解纷工作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2月4日讯 一张适合轮椅进出的桌子该有多高?近日,莆田市残联工作人员驱动轮椅,从莆田市荔城区综治中心的大厅进入纠纷调解室的桌旁,一路顺畅。 “这种圆角会议桌方便轮椅随时移动,腿部空间也足够宽敞。”工作人员表示。比普通桌子高出五六厘米,看似小事,实则关系着残疾人解决纠纷的便利“指数”。近年来,莆田两级法院携手残联切实推进残疾人法律服务和多元解纷工作,受到各方的肯定。 硬件+软件 打通涉残诉讼服务“最后一公里” 平缓的坡道、低位导诉台、语音同步字幕、无障碍卫生间、盲文版诉讼指南、残疾人诉讼服务专岗……在仙游县人民法院,“硬件”已足够“无碍”。 “近年来我们办理过不少涉残疾人的案件。无法及时得到专业化的盲文、手语翻译指导,一直是办案时的痛点。”仙游法院立案庭庭长胡志铿曾经目睹过两位特殊当事人通过手语激烈“交锋”——当事人郑某和赵某均系听障人士,因借贷纠纷来到仙游法院寻求帮助。 “双方当事人曾经是朋友,要解开当事人‘心结’,做到案结事了,最好是运用他们熟悉的沟通方式来化解纠纷。”胡志铿说,在部分涉听障人士的案件中,法官虽然可以借助手机软件与当事人进行文字交流,但大量书面语与法律术语仍需专业的手语翻译员进行沟通。 依托“总对总”在线多元解纷机制,仙游法院邀请残联指派的手语翻译人员和调解人员参与案件调解。在承办法官和手语翻译人员的多次沟通协调下,最终促成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要让司法助残发挥实效,建立常态化、顺畅高效的协同工作机制是关键。 像仙游法院这样,与地方残疾人联合会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邀请残联工作人员、志愿律师、盲文教师、心理辅导教师等入驻调解平台,联合开展涉残疾人矛盾纠纷调解,正在成为莆田两级法院积极推进的工作。 “无碍”硬件加持“总对总”在线多元解纷机制,让特殊群众感受到人民法院更细、更实的司法服务。 莆田两级法院将积极实践、创新探索,努力打通残疾人司法保障“最后一公里”,让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解纷服务惠及各类诉讼群体。 个案+类案 有力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你们的儿子还在医院住院,你们就来闹离婚?”开庭审理这起离婚案时,莆田市城厢区法院法官朱秋霞感到难以置信。 林某与张某因照顾孩子及经济收入等问题产生矛盾,导致夫妻感情破裂,诉至法院。 朱秋霞了解到,林某与张某的孩子张某某患有孤独症,开庭前一天,张某某因急性疾病住院治疗,而夫妻二人则在法庭上因张某某的抚养权以及今后探望、医疗费、教育费等问题争执不休。 鉴于孩子情况的特殊性,承办法官当即决定启动涉残疾人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邀请区残联共同参与调解。城厢区残联工作人员立即来到法庭参与调解,从残疾人救助、费用报销、干预治疗、康复训练等方面一一给当事人进行解读。经多方努力,林某与张某终于达成一致,签下调解协议。 “孤独症又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看护孤独症儿童对父母而言是经济和精神的双重考验。”城厢区残联工作人员李少云说,向孤独症儿童的父母阐明救助政策及干预治疗方法,可以减轻孤独症家庭的经济压力,为孤独症孩子更好地谋划未来。 早在2018年,城厢区法院就已经与区残联尝试联动协作,在一起涉残疾人家暴案件中,城厢区法院作出由残联代为申请的人身安全保护令,并与区残联共同设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由残联推荐具有法律、教育、心理、婚姻家庭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员作为法院的家事调解员、家事调查员,共同形成残疾人司法保护合力。 一个个残疾人权益司法保护的典型案例,传递出保障残疾人权益的鲜明价值导向,引导着全社会共同尊重、关心、支持和帮助残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