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知识付费产品市场陷“内忧外患”困境

2017-06-20 09:59:21 来源:福建法治报

一些付费内容物非所值,高价课程遭低价打包贩卖,

讨论群组暗藏低俗内容——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6月20日讯  近日,正版《新华字典》App上线,人们却发现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超出后跳转到需付费40元页面的情况。对此,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中心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这是综合很多因素考虑的结果,也是经过长期论证的。

在网络时代,知识免费的观念似乎正在渐行渐远。然而,当知识付费真正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一些问题也不期而至……

有付费内容不划算

笔者注意到,一些知识付费平台上有不少美妆类课程。笔者花9.9元购买了某美妆课程后发现,整个讲解过程比较详细,图文并茂,也具有可操作性,还可以在线交流。

然而,对于中国政法大学新闻系研究生张欢来说,类似的体验则有些欠佳。“最开始接触的知识付费App还是挺专业挺管用的。无论是通过自己提问的方式还是围观的方式,真的能接触到一些大咖,得到很多新的观点,开阔视野。从2016年开始,知识付费越来越火,但我发现也有些乱了。”张欢说。

张欢曾抱着好奇的心理,下载了某个知识付费App,然后付费参与了其中的两个项目,分别是19.99元的美妆课程和9.99元的美体课程。

“在这个App里,领域划分得比较细致,看起来比较正规专业,但直到用起来才知道其实是‘暗流涌动’——里面全是广告和推销。我真感觉这个钱白花了,但是又没有申诉的地方。”张欢说。

张欢告诉笔者,在有的平台上,还有一些限时免费的话题,其实都是噱头。比如说个性测试或是心理测试,当用户作答完想要知道答案时,提示还需要付费,总是给人一种上当的感觉。

北京化工大学法学研究生、兼职辅导员赵先生也曾使用过两个知识分享平台。“首先是有的内容链接胡乱跳转。上周,我在某个App偶然浏览到一个19.9元的付费话题‘怎样保持健康的家庭理念’,点开后却跳转成了‘怎样做一个冻龄女神’。”赵先生说。

“现在很大的一个问题是,对于某个内容、话题如何定价的规则不甚明确。尤其是出现了某个热门话题后,相关付费问答就会非常火爆,但定价也是五花八门。比如,上次北京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后,在各个平台进行房产投资咨询的人非常多,付费从10元到500元不等。作为消费者,并不知道这个定价的依据是什么,不知道到底是按照回答的字数还是受询者的名气来定价。”赵先生说。

赵先生告诉笔者,虽然每个问答下都会显示已有多少人付费或围观,但是这种人气并不能完全说明内容质量,因为评级和人气据说都可以靠水军刷出来。在很多时候,消费者付费后是否能获得物有所值的知识,完全要看自己的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