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揭秘伪中医保健营销套路

2019-01-30 11:12:59 来源:福建法治报

利益驱使触“红线”

记者:“借中医药之名行违法违规之实”问题不时出现,原因何在?

王岳: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得非常明确,但监管执法效果并不好。监管执法不力、维权困难使得这些问题屡禁不止。为何监管执法不力?首先,很多保健品无功也无过,自然就会受到忽视。其次,从最近的新闻中可见,有些涉案企业规模较大,经济利益可能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如果监管执法不力,就会导致消费者维权比较困难,有些事件如果不是公开发酵,消费者个体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如果涉及金额不是很大,受害者往往放弃维权。

邓勇:“借中医药之名行违法违规之实”的现象屡禁不止,关键在于违法成本比较低。因为相较于巨大的利润,有关部门根据现有法律作出的处罚可谓九牛一毛,强烈的反差之下,经销商和厂家都禁不住利润的诱惑,敢于屡屡触及“红线”。其次,监管合力的缺失也使此现象无法根除。食品药品监管需要多个部门配合才能取得实效。除了专门负责食药监管的部门以外,如果是虚假宣传还需要移交工商部门,如果涉及欺诈则需要移交公安部门。目前多是单一部门独自执法,执法力度不足,导致此现象无法根除。除此之外,广大民众屡屡“中招”也使该现象一直存在。由于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健全,有些人畏惧疾病,寄希望于保健品。民众对保健品广泛的需求,也激发了销售者不惜违法也要逐利的欲望。

记者:针对“借中医药之名行违法违规之实”的问题,监管方面应该如何进一步强化?

王岳:相关法律并不缺少,但法律在实施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现阶段,针对保健品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的行政执法效果不理想。针对此类事件的行政执法往往罚款了事,无法从根本上发挥纠正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应转变社会治理模式,由单纯靠行政执法纠正违法行为向社会共治转变;法律武器应该逐步转移至消费者手上。如增加惩罚性的民事赔偿、公益诉讼等。其次,应追究行政执法人员的渎职行为,警醒地方保护主义。另外,国家应促进公共医疗普及宣传,改善医疗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使大众了解保健品的真正性质、作用,能够更好地选择最权威、专业的医疗保健产品和服务。

邓勇:从法律法规来看,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保健品监管无法可依的现象,为市场主体提供了行为指引,有利于规范保健品市场,使其朝着合法合规的方向良性发展。但另一方面,当前的法律体系仍无法满足监管需求。相关法律法规修订滞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处罚规定得不清晰,处罚力度偏低,导致相关法律法规对市场的影响有限。

从营销推广角度来说,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中医药科普宣传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对中医药的科普宣传很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众了解认识中医药。但另一方面,伴随着“中医热”兴起,中医药科普宣传鱼龙混杂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有些时候,缺少相关部门的严格把关和有效监管,这导致一些错误的“中医药知识”满天飞。可以说,现阶段对中医药的科普宣传也需要进一步规范,让规范、正确的中医药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记者:对于普通患者、消费者而言,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医药保健品?

王岳: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了六星级医生的标准,其中的一颗星就代表了“对健康的宣传工作”是医生的职责之一。广大民众还是应该把真正的医生当作自己的健康保护者,相信医务人员的建议,不要轻信网络传言和广告宣传中的保健产品。

邓勇:民众要理性认识保健品和中医药保健品。保健品不是万能的,“是药三分毒”,中医药保健品主要通过以偏纠偏的方式改善人体机能。因此,在身心健康的情况下,误服保健品很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其次,民众服用保健品要遵循正确的流程。若认为自己确实需要服用保健品进行调理,应尽量避免听信一些保健品广告后就擅自购买保健品。民众可以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请医师或中医师诊断后,根据医师的推荐选用保健品或中医药保健品。最后,民众要逐渐树立正确的养生保健观念,通过调整心态、加强体育锻炼等方式增强体魄,尽量减少对外在的保健食品或药品的依赖。

(法制网)

小贴士:怎样分辨伪中医保健品?

1、“三无”产品。任何“三无”产品都不建议买。

2、打着太多名贵中药材的旗号。虽然说名贵中草药制品大部分都是很好的,但是伪养生产品一定会打着这个旗号。中医开药方其实很多很好的药都不贵,养生不一定非就得用名贵药材。如果大量的名贵中药材出现在介绍里,需要结合具体问题仔细分析。

3、花言巧语,蝇头小利吸引中老年人。每天给点小东西,哄哄开心,吸引更多的人上当。

4、“万能”产品。就一款或几款产品号称“治百病”,而且号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中医养生因人而异,因体质而异。各种各样疾病号称仅用一个产品即可解决的,务必谨慎。

5、价格不菲。也有一部分价格适中的,但总体花钱绝对不少。难道你觉得不良商家或骗子哄你玩不是为了钱?

6、洗脑式宣传。这些讲师自称某某专家教授,讲的也的确是中医的养生理论,但是大都给说偏了。如果是专业人士,应该会发现漏洞百出。

7、对慢性疾病前几次治疗效果异常明显,但后期无效。这类情况很多,产品里面加入激素、止疼药之类都能立竿见影,但单单依靠这些达不到养生治病的功效。

8、保健品吹出药品的效果。国家对医药产品有很严格的条例,保健品就是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如果真能有好的疗效,早就被医院推广了,还需要躲在小屋里推广吗?

9、超前的科技技术,打着科学的旗号的伪养生。网络上有句话叫“不明觉厉”,越是听不懂的越厉害,其实都是花言巧语。

(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