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低价旅行团背后的套路
2019-06-21 11:44:13
来源:福建法治报
免费游成为新伎俩 强制购物设下陷阱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纠纷屡屡发生。
2017年4月,户外旅游爱好者田丛鑫起诉微信群拼团游的组织者败诉。这场官司源于2016年夏天,他和朋友加入开心驴友自助游微信群,前往内蒙古大青沟漂流,漂流中意外造成腰椎体急性压缩性骨折,他向旅游组织者索赔时遭拒,起诉到法院。法院判决,组织者不以盈利为目的,由于田丛鑫坐姿不对造成受伤,自身承担全部责任。
2014年11月22日,张冰玉跟随青岛千里运动休闲俱乐部有限公司的教练人员到九仙山进行高空速降拓展训练。在速降过程中,保护绳索被解开,张冰玉从距离地面约30米的高处坠落死亡。千里运动公司的职工于某是这次拓展训练的领队,他从户外运动群里认识网名叫“木木”的曹某,后者被公司临时聘请担任这次活动的户外教练。根据判决书称,于某和曹某均称自己没有从事速降活动的资格证书。
诸如此类没有旅游资质的组织和个人,在经营旅行社业务时,往往会推出各种低价旅游。
记者采访了曾担任导游的张先生,张先生说:“在旅游行业,费用很低的团基本都暗含消费内容,这算是行业内默认的一种规则。但如果你合理支付了足够多的钱,那可能就只有一些轻微引导,并不会强制消费。”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创产业研究中心旅游研究所所长刘思敏认为,低于市场价和运作成本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如果行程里面有明显的购物安排,那么基本上可以判断为不合理低价游。
2017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公安、工商、物价等部门持续开展全国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多项行动,严肃查处“不合理低价游”“非法经营旅行社业务”等违法行为,共立案2595件,罚款及没收违法所得3326万元,吊销营业许可证45家。
此后,虽然一些旅行社的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和监管,但一些没有旅游资质却经营旅行社业务的组织和个人却开始“活动”起来。还有企业在“零团费”旅游时搭售保健品。
据执法人员介绍,目前以公司形式组织的“买保健品送旅游”“买理财送免费游”等成为不法分子的新伎俩,甚至有些公司以招聘“旅游体验师”的名义行骗,应聘者出游时遭遇强制购物陷阱。
“微信朋友圈、俱乐部、车友会等自发组团出游,往往属于个人约定,并没有营业执照,很多不规范行为无法界定,处于监管盲区。此类旅游行为更容易出现问题,‘黑导游’、宰客等现象更加难以觉察,给旅游执法取证带来困难。”北京律师刘成先告诉记者。
(法制日报)
|
相关新闻
精华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