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你的简历被“爬虫”了吗?

2019-07-10 11:17:22 来源:福建法治报
一些大数据公司频频发掘求职者个人信息
 
你的简历被“爬虫”了吗?
 
又到了高校毕业季,许多毕业生都在忙着投简历找工作——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就业问题早已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热门话题。然而,关于简历大数据公司以“爬虫(又称网页蜘蛛,是一种按照一定的规则,自动抓取网络信息的程序或者脚本)”的方式“偷”简历、推送垃圾广告等被曝光后,也让应聘者不得不担心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简历大数据公司拼命发掘求职者简历上所有的秘密,让HR(人力资源顾问)看到简历上所有修改历史。此外,还出现了监测员工离职动向的工具软件,它可以监测到员工更新、投递简历等行为,以及员工简历被HR、猎头查看次数等信息。换言之,无论你是准备跳槽还是被猎头相中,都会被实时监测并推送给现单位相关负责人。
 
网站贩卖个人信息  监测员工离职动向
 
“前一阵子,老胡被裁员了。但他被裁的原因却令人大跌眼镜:因为其在某招聘平台更新了简历。虽然已经屏蔽了现公司,却不知为何还是被公司HR知道了。递交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时,面对老胡的追问,HR告诉他:‘既然你已经打算要走了,继续在这里工作很可能会影响团队合作,所以很抱歉。’当老胡正要解释的时候,HR已经端着水杯离开了……”
 
当前,这个故事正在互联网中盛传。在讲述中,被裁员后的老胡发出了三连问:“上个项目刚刚完结,我把它增加到简历中,这有什么不对吗?求职意向一栏,明明还是不考虑新机会,怎么就说明我打算要走了?再说,我已经屏蔽了公司,为什么HR还能看到我的简历更新情况?”
 
其实,这在业内早已不是秘密。今年3月,号称拥有全国最大简历库的某招聘类数据公司被曝公司所有人员被警方带走。多位业内人士和律师认为,这家公司出事可能与其未经授权获取简历、“贩卖”简历信息等涉嫌侵犯用户隐私权的行为有关。“我们的商业模式概括起来也就8个字——获取简历、数据变现。”产品合伙人刘博曾公开说道。
 
燃财经曾拿到一份这家公司给客户的商务合作BP(商业计划书)。这份文件称,公司旗下共有38个B端招聘产品,拥有超过170万招聘者用户,数据库有2.2亿自然人的简历,简历累计总数达37亿份。
 
令人唏嘘的是,这家公司获取数据的手段是“爬虫”。在其产品中有一款名为“简历时光机”的产品,据悉它能够拼命发掘简历上所有的秘密,让HR看到简历上所有修改历史,无论你是新增、修改,亦或删除,统统都逃不掉。
 
另一款产品“爱伙伴”则是可以监测员工离职动向的工具软件,它可以监测到员工更新、投递简历等动作,以及员工简历被HR、猎头查看次数等信息。微信公众号“一本黑”这样形容,无论你是准备跳槽还是被猎头相中,都会被实时监测并推送给现单位相关负责人。
 
非法爬取用户数据  涉嫌侵犯个人隐私
 
这样的灰色利益到底有多大?一位业内人士曾介绍,正常渠道获取简历需要招聘方与招聘网站签订合同,报价通常为每份50元,优惠后的价格也会在10元以上,但用“爬虫”手段获取简历省去了这一成本。
 
“用户在招聘平台上进行的更新、投放简历等行为属于用户隐私范畴,也是用户的个人信息。”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占领认为,招聘软件或平台有其产品本身的特点,必然会收集到用户信息,本身并不违法,这是其业务特点决定的,“但在收集完这些信息之后,未经用户同意,把这些信息提供给第三方,比如说给其所在公司老板,让老板知道他的雇员有什么样的动态,这就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
 
在肯定上述行为涉嫌违法的同时,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系副主任郑宁还提出了依据:我国《刑法》第285条规定,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以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采用其他技术手段,获取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或者对该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非法控制,情节严重的行为。该条第2款明确规定,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上述公司非法爬取用户数据,可能构成此罪。”郑宁说,“员工在求职网站上登记信息时,同意公开的应该只是最终显示的信息,而新增、修改、删除的信息,以及简历被其他HR、猎头查看次数等信息并不在其列。未经用户明示同意收集、使用这些信息,并向第三方提供,违反了我国《网络安全法》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