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衣橱,换衣“换”出新烦恼?
要美丽更要权益 消费者还需多一些保护 一方面,共享衣橱让爱美人士多了一种省钱划算的新选择;另一方面,复杂多变的规则、衣物消毒和折损问题等也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专家提示,租衣APP还需要对消费者多负责任、多些保护。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认为,共享租衣与婚纱租赁等商业模式相仿,但是衣服类型多、使用频次更高,因此衣服污损定责、用户体验等方面容易产生纷争。此外,租衣对象的在线描述和实物要一致,否则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监管部门、平台和用户都应围绕可能产生的环节来细化规则、保障公平。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共享衣橱APP首先需要在制定规则时更加注重公平合理,比如出现衣物染色、损坏等问题时,要根据衣物租赁的记录、次数,按照折旧后的价格合理赔偿。平台还需要将使用规则有效地告知消费者,重点内容需要消费者确认,不能列在冗长的用户协议里。 国务院办公厅今年8月发布的《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平台经济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鼓励平台建立争议在线解决机制,制定并公示争议解决规则。 “这种看上去很美的消费新模式,对消费者很有吸引力,但是新行业的监管和消费者维权环境还不完善。如果真的要做好,还需要监管部门、平台、用户等共同付出努力。”陈音江说。 延伸阅读: 共享衣服有未来吗? 以“衣二三”为代表的共享衣橱行业,让用户花钱成会员,用买一件Zara的钱租到Prada,来回运费和清洗费由平台承担。这样的模式,对于一边沉迷“剁手”一边捂紧钱包的当代年轻人来说,可以说是“救命良药”。 然而行业经过2015年的狂奔和两轮洗牌后,问题频频出现。随着公司的发展,营收速度无法覆盖运营压力,共享衣橱这门注定小众的生意遇到了自己的瓶颈。 一年内近半企业倒闭 随着2014年“女神派”的成立,共享衣橱的大旗在中国拉开。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一共有12家共享衣橱项目成立,但到了2016年,“魔法衣橱”“爱美无忧”“有衣”“摩卡盒子”“跳色衣橱”等平台停止运营,市场格局经历一轮洗牌。根据这份“死亡名单”可以看出,这些共享衣橱项目的生命周期较短,大多数项目甚至都没有挺过1年。 进入2017年,伴随着共享经济概念的火热,共享衣橱成为热度仅次于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的赛道,获得了不少资本方的青睐。那一年也被媒体称为“共享元年”,几乎所有的事物都能拿来共享,从网约车到共享单车,从共享充电宝到共享雨伞,甚至还有共享马扎。 有数据显示,2017年共享衣橱行业融资的金额再创新高。与2016年相比,融资金额有所增加的同时,融资事件数量降低,说明单笔融资额有所增加,逐渐形成头部效应。其中,2017年9月,成立仅两年的“衣二三”拿到共享衣橱行业最大一笔投资——来自阿里巴巴领投的5000万美元,共享衣橱领域再次迎来高光时刻。 但不是所有项目都发展顺利,“多啦衣梦”在2017年3月还宣布获得了由君联资本领投、服装品牌拉夏贝尔跟投的1200万美元A+轮融资,但由于定位、用户获取、产品规划和线下扩张等方面的不足,最终没能挺过年底。 值得注意的是,在共享衣橱赛道的诸多投资方中,频频可见阿里巴巴的身影。 早在2016年,阿里就参与了香港服饰租赁平台YEECHOO的天使轮融资,2017年参与“衣二三”的C轮融资,并在2018年9月持续加码。而2018年3月,马云和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通过蓝池资本向美国女装租赁网站Rent the Runway投资2000万美元。有投资人告诉记者,这或许是阿里出于对新零售的布局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