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充斥网络 堵疏结合多方共治
相关链接: 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纠纷增加 深圳市消委会建议家长加强教育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游戏的普及,与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相关的消费纠纷呈现上升的趋势。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近日就该类消费纠纷发出提示,并建议家长对未成年人的时间进行规划管理。 深圳市消委会在提示中指出,该类消费纠纷主要特点是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账号及未成年人知晓支付密码。因此充值行为是否是未成年人所为,网络游戏企业与家长之间常存在争议。 深圳市消委会表示,规范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行为需要网络游戏企业和家长的共同努力。网络游戏企业应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实行账号实名注册制度,禁止、限制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消费行为,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家长也应当履行相应的监护责任和义务,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和在无监护情况下充值消费。 深圳市消委会还提出四点消费提示: 一、加强对未成年人教育。家长应帮助孩子选择健康的娱乐方式,控制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在目前学校课程以网课为主的情况下,家长更应关注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段时长,合理安排孩子接触网络游戏的时间。 二、借助第三方辅助管理。建议家长可借助第三方平台对孩子的学习及娱乐时间进行规划管理。 三、用好游戏防沉迷系统。建议家长督促未成年人实名注册账号,以便启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妥善设置游戏内的防沉迷功能,包括支付方式、账户管理等相关设置。 四、妥善保管支付密码。家长应尽量避免让未成年人知晓支付密码,综合采用指纹、面部识别等相对安全级别较高的支付验证方式,尽可能减少未成年人自行支付的可能性。 (财经观察网) “熊孩子”玩游戏充值40万元,“锅”只能让家长来背? “11岁孩子玩手游等花光40万元卖房款”“明上网课暗打游戏,孩子花几万元买装备”……近日,多则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过度“氪金”消费的报道引发关注。 实际上,这样的新闻已经不算“新闻”了,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孩子一掷千金玩游戏的消息曝出来。事情闹大之后,又通常会以游戏公司主动退款告终。每次都还会有声音指责家长没有尽到监管责任,言外之意是,游戏公司乖乖退款已经是善莫大焉了。 但是同样的戏码重复多次之后,不由得使人生疑:难道未成年人在游戏中大把浪费时间和金钱的“锅”,只能让家长来背吗?难道游戏公司就只能听之任之?记者跟踪调查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虽然游戏公司纷纷推出实名防沉迷系统,对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和游戏消费进行了限制,但“绕道”充值、“氪金”套路,仍让家长防不胜防。 所谓“有规则就会有漏洞”,但是市面上这些热门游戏的“后门”是如此普遍、如此显眼,公众有理由怀疑游戏公司是知情的。未成年玩家绕开各种限制“争着抢着”给游戏公司送钱,游戏公司是最大的得利者,理应负起最大的监管责任。 有的漏洞涉嫌违规。比如热门游戏《猫和老鼠》在记者填写未成年人信息后,仍然可以继续充值操作,并未限制金额,这违反了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11月发布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一些儿童游戏充满各种“道具”购买陷阱,摆明了就是引诱小朋友多花钱。不少游戏甚至可用虚假身份证绕过实名认证并充值消费,这样的漏洞很容易堵上,游戏公司为什么不堵呢?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已经成为网络热词的今天,很难让人相信游戏公司没有办法阻止未成年人的非理性消费。真相更可能是:既然游戏公司每次“出事”都能轻松地用退款摆平,为什么还要跟日进斗金的生意过不去呢?当未成年人的“贡献”成为整个行业的重要盈利点时,游戏行业还可能劣币驱逐良币。 家长的确是要负好监管责任,但游戏公司如果有意无意给“熊孩子”开“后门”,那么家长也无能为力。而且很多收入偏低、年龄偏大、学历水平不高的家长,本身对网络是缺乏认知的,并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孩子远离网游诱惑。对于这部分家庭来说,游戏“氪金”套路的危害尤其巨大。 要想破解未成年人游戏“氪金”套路,唯有从根源上重塑游戏公司对违规风险的认知,也就是让犯错的游戏公司有“痛感”。退款了事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因为那本来就是不属于他们的不义之财。何况,还有更多家长因为嫌麻烦而没有要求退款。所以,最有效的做法还是监管部门出手,对涉嫌违法违规的企业课以有震慑力的巨额罚款,让游戏公司罚到“肉痛”,它们才会有动力堵住漏洞、保护孩子。 (荔枝锐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