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高考过后 当心这些陷阱

2022-06-23 11:53:01 来源:福建法治报

注意这十种高考后常见诈骗陷阱

陷阱1:提前查分

高考结束后,分数往往是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点,通过伪基站群发短信,称可查询高考成绩,并附带有木马病毒的虚假链接,诱导考生或家长点击,从而获取家长手机关联的银行卡信息,通过拦截获取支付验证码的方式将钱款转走。

防范提醒:

陌生号码发送的关于高考相关的网址链接切勿点击。考生成绩、志愿填报、录取信息查询需登录生源地招生考试信息网进行查询。一旦误点,发现钱被转走,应立即报警!

陷阱2:花钱改分

针对考生和家长希望取得高分的心理,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电话或短信、聊天软件等形式联系考生和家长,称认识能通过“黑客”进入高招办系统的高人,可以帮忙修改高考成绩,只要支付高价“服务费”,学生就能得到满意的成绩,以此骗取钱财。

防范提醒:

高考阅卷是采用内网阅卷,不存在外部黑客入侵的可能。考生成绩发布前都做了原始数据存档和数据异地备份,通过网络公布后即尘埃落定,对自己成绩有异议的考生可以通过官方渠道复查,花钱能改分属谎言,不可相信。

陷阱3:精准填报志愿

高考志愿填报前夕,不法分子谎称掌握内部大数据,能够“精准定位院校”,称考生只需要购买1万、2万等不同面额的VIP卡,便可享受一对一的“精准”填报志愿指导。

防范提醒:

参加志愿填报指导咨询活动一定要认清主办机构,对于社会举办的收费性质的志愿填报咨询辅导活动要提高警惕,所有的高考政策及信息一定要以官方公布为准。

陷阱4:自主招生

不法分子利用自主招生政策,误导学生家长,声称花钱即可录取;或故意混淆成人教育、高等自学考试,声称只要肯花钱就可上大学。

防范提醒:

自主招生不是自由招生,高考所有招生计划都是由国家同意下达并向社会公布,未经国家批准或者向社会公布的,不能安排招生,不是花钱就能买到录取。

陷阱5:内部指标补录

“补录”骗局常出现在高考志愿录取结束后,不法分子对考生家长谎称某高校名额没能招满,通过花钱“打点”可让考生获得补录名额,或是谎称有特殊关系,可以购买“内部指标”、“计划外指标”,让家长掏钱获得“补录”。

防范提醒:

高校招生计划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向社会公布,高考录取过程中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同时,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费用,凡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招生指标都是诈骗。

陷阱6:提前获知录取结果

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不熟悉高考相关招生政策实施诈骗,鼓吹自己“上面有人、提前获取录取结果、保证录取”,家长交钱就可以提前获知录取结果。

防范提醒:

高校招生录取有严格的工作流程。未经有关省(区、市)公布的招生计划,一律不得安排招生。考生及家长应该以本地教育部门官方网站或者报考院校的官网网站公布的录取信息为准,切勿陷入提前获知录取结果的骗局。

陷阱7:艺术生交钱包录取

由于艺术类招生种类繁多,投档排序规则和操作程序复杂,加上省外艺术类招生计划要根据生源情况在全国范围进行调整,致使录取持续的时间较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的急切心理,声称可以从中运作“搞定”,或打时间差,以“不交钱就退档”等谎言进行诈骗。

防范提醒:

当自己的录取状态处于“自由可投”时,要通过省、市级招生考试信息中心查询自己所报的学校是否已经录取或投档,并及时通过该学校公布的官方查询渠道查询自己的最新录取状态。

陷阱8:虚假录取通知书

不法分子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邮寄伪造的录取通知书,骗取考生和家长的信任,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指定银行账号。

防范提醒:

考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后,一定要通过教育部的正规网站查询学校及录取通知书的真伪,如果考生没有填报该学校,却收到此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请谨慎对待。

陷阱9:助学金申领

不法分子自称为教育局、财政局等工作人员,主动与考生、家长联系,声称可提前发放助学金、奖学金,并以领取需先“激活账户”为名,让考生带着银行卡到ATM机上操作,从而盗取其银行账户上的钱。

防范提醒:

如果接到自称高校、教育、财政等工作人员的电话、信息,考生及家长一定要主动与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联系求证,莫让不法分子钻了空。

陷阱10:“野鸡”大学

每年招生季,一些校名与知名院校相似的“野鸡”大学开始卖力宣传,声称只要肯花钱就可以上大学甚至上名牌院校,从招生中获得利润,然而这些证书或文凭并不被国家承认。

防范提醒:

网上有发布“野鸡”大学的列表,考生及家长可以查询辨认。当然,也有不少“野鸡”大学在被曝光多次后,仍换个域名继续存在。为此,广大考生及家长要注意,对于有招生资质的高校,各省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在官方网站向社会公示,在填报志愿时,对于打算报考的学校应多方查证核实,避开这些“野鸡”大学,以免上当受骗。

律师提醒:

“高考骗局”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骗取考生和家长的钱财,考生和家长要做到“以不变应万骗”。不要轻易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保管好个人的身份信息、准考证号、银行账户等信息,拒绝向陌生人透露。涉及到收费的各种信息,一定要通过官方的正规渠道进行验证。如遭遇诈骗,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目前,各地查分时间及志愿填报时间正陆续公布,广大考生及家长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无论是查分还是填报志愿等都要通过正规网站进行操作,让犯罪分子无可乘之机。

(本报记者 林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