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解析“羽绒骗局”背后的法律风险
冬日里,假羽绒寒身又寒心 ——律师解析“羽绒骗局”背后的法律风险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2月11日讯 “900+蓬松度”“专柜上万元”“贵了随时退”……在以羽绒制品为主的直播间里,主播卖力地吆喝着自家产品的优质性价比,90%鹅绒填充的产品,却卖到了十分亲民的价格:49元的羽绒马甲、159元的鹅绒服,接二连三被摆上小黄车,成了冬季热销款。 然而,一条“羽绒服吊牌标70%绒量,实际含量为0”的热搜却戳破了羽绒制品的“温暖”假象。近日,浙江湖州警方查获7万余件“0绒量”的假冒羽绒服。紧接着,央视《财经调查》栏目也曝光了江苏南通厂家以 “飞丝” 代 “绒”的骗局。 劣质的羽绒服不仅无法暖身,还寒了人心,同时也暴露出监管漏洞和行业乱象。对此,记者邀请上海锦天城(福州)律师事务所蔡思斌律师,为消费者解析相关法律知识,揭露假羽绒背后的问题,提醒群众擦亮眼睛,依法维权。 热点回顾一 此前,浙江湖州织里警方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当地一家服装厂直播时,以远低于市场价格的89元销售儿童羽绒服,疑似造假。11月7日,织里警方联合市场监管局开展行动,现场查获假羽绒服7万余件,涉案价值700余万元。办案民警表示,涉案羽绒服的吊牌上标着70%绒,然而专业检测显示,该批服装羽绒绒子含量基本为0%,均是伪劣羽绒服。据该公司负责人交代,他们用粉碎毛以次充好降低成本价。 热点回顾二 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曝光,部分羽绒被直播间通过夸大宣传、虚假检测报告等手段欺骗消费者。尽管样品展示为高品质“98鹅吊绒”,消费者实际收到的却是以丝代绒的劣质产品,严重“货不对板”。直播间工作人员爆料,这些羽绒制品虽附带形形色色的吊牌与标签,但上面诸如“一等品”“90%白鹅绒”“蓬松度 1000+”“信誉保证标志”等宣传语,全是子虚乌有,纯粹是欺骗消费者的虚假标识。 问题①:羽绒骗局中,涉案商家将面临哪些法律责任? 律师解答 蔡思斌律师:刑事责任方面: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事件中,商家涉案金额高达700余万元,已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并且,伪劣羽绒服的填充物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如导致使用者过敏、皮肤红肿等症状。若危害达到一定程度,商家还可能构成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 民事责任方面:商家售假损害消费者权益,需按要求“一退三赔”。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消费者因购买到伪劣羽绒服,自身的财产权益受到损害,有权要求商家退还货款,并赔偿因此造成的其他损失。 行政责任方面: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根据《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之规定,对制造、销售伪劣羽绒服的商家处以罚款。对于情节严重的造假售假行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吊销商家的营业执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