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收视率造假利益怪圈调查

2018-09-25 11:29:38 来源:福建法治报

“电视剧行业的山竹来了!”就在9月16日,台风“山竹”登陆肆虐社交媒体之时,一位知名影视公司的高管在朋友圈如是感叹。

事件缘起9月16日下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总局就收视率问题展开调查》一文称:“针对收视率问题的舆情和反映,国家广电总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已采取相关措施,并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开展调查,一经查实违法违规问题,必将严肃处理。”

广电总局所指的舆情,指的是导演、编剧郭靖宇于9月15日发布的一篇文章。在文章中,郭靖宇曝光业内收视率造假黑幕,例如每集交90万元可买收视率等。收视率造假已经不是新名词,为何屡禁不止?谁在铤而走险?

官方多次要求抵制收视率造假

一石激起千层浪,郭靖宇导演的这篇长文很快引发业内热议。

演员赵立新迅速转发这条微博,并提到自己出演的《天盛长歌》收视惨淡:“豆瓣喜提8分,收视惨淡成真;敢不俯首称臣,让你有冤难伸。”

导演陆川也通过微博曝光黑幕:“曾经亲耳听到某导演朋友在电话里无奈地要求制片将每集40万元购买收视率的费用,打到某市电视台购片主任指定的公司。他跟我说,如果不按照电视台指定公司买收视率,将收不到电视台尾款。”

光线传媒有限公司总裁王长田更以亲身经历为例,直言:“2015年初,因为不愿意参与收视率造假,光线愤而退出电视节目市场。当时多档节目在央视等播出,停播所有节目之痛苦记忆犹新。”

编剧李亚玲感叹说:“两年过去了,除了买收视的钱暴涨了一倍,从每集50万元涨到了100万元,其他什么都没改变。”

9月1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也发文表态称,已采取相关措施,并会同有关方面抓紧开展调查,一经查实违法违规问题,必将严肃处理。

9月17日,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发布声明,表态称将号召全行业达成共识,共同抵制收视率造假行为,努力营造中国电视剧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新环境。

据了解,长期以来,为了保证电视台的收视率,电视台与制作方在签购买合同时还会签署一份有关收视率的对赌协议。制作方必须向电视台担保,剧作在播出之时可以达到一定的收视率,否则无法从电视台拿到全额的购片款,电视台会按照一定比例从中扣除。

早在2009年,原广电总局就发起严查收视率买卖两端人群的行动,并于2013年发布22条新规重整收视率。国内首个电视收视率调查国家标准也于2014年出台。

2015年8月,由原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倡议,中央电视台和多家省级电视台发起,全国省级及以上电视台共同签署了《恪守媒体社会责任,反对唯收视率自律公约》。

即便如此,重压之下,收视率造假市场依然存在。随着2015年“一剧两星”政策的实施,面对电视剧行业产量过剩的现状,行业内人士称,基本上有一半的电视剧上不了电视台的首播,“能上电视台首播的剧,必然要求有收视率的保证”。

此后,收视率造假问题愈演愈烈,制片方与电视台的矛盾暴露到公众视野。

2016年12月,因为《美人私房菜》未购买收视率而遭临时撤档一事,引起影视行业轩然大波。为此,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特别召开新闻发布会,其法务委员会发布《坚决打击收视率作假黑势力》的声明,正式向电视剧收视率造假的黑色产业链宣战,同样引起了行业内外的震动。

这份声明中披露,我国电视剧市场上,在购买、播出电视剧业务中,普遍存在着收视率作假现象,已经形成了一个组织严密、操作有序的“地下黑产业”。

对此,2017年初,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发布《关于坚决抵制收视率作假的自律承诺书》。同年9月,原广电总局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其中也提到:“坚决依法严厉打击收视率造假行为,切实维护行业秩序。规范收视数据应用行为,不得将收视率作为购片价格唯一依据,不得以收视率作为评价电视剧优劣和对员工进行奖惩的唯一标准。”

今年4月,广电总局召开全国电视剧创作规划会议,再度强调坚决依法严厉打击收视率造假行为,一旦发现收视率造假信息,第一时间报告公安部门处置。发现的案件一经查处,将向社会曝光,推动形成依法打击收视率造假的高压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