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收视率造假利益怪圈调查

2018-09-25 11:29:38 来源:福建法治报

造假背后的“唯明星论”怪圈

在人人喊打的情况下,为何还有人铤而走险制作假的收视率?

著名编剧汪海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因为目前不少电视台依旧非常看重收视率,因此一些播出机构仍在操控收视率数据。

事实上,收视率调查原本是为广告商向电视台投放广告服务的,并非电视节目优劣的评价标准。

有媒体曝料称,当电视剧成为卫视黄金时段主打节目后,播出机构便强行要求在购剧合同中将收视率与购片价格挂钩,引导制作机构去买收视率。而这样做的后果是,每部剧增加上千万元的成本,反过来又向电视台要高价,成为恶性循环。

因此,汪海林认为,收视率造假对行业有极大危害,因为对从业人员来说,做好剧不再有意义,“辛苦做剧不如去买收视率”。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燕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常见的造假方式有两种,一是污染样本户,二是篡改数据。前者主要指某些利益相关方采用不正当手段,寻找和接近原本应属保密态的样本户,通过贿赂、收买等方式影响样本对象的收视行为或记录行为。后者则属于调查方的问题,对后台数据进行篡改,人为加工。相比污染样本户,后者操作更直接,也更简单。

“这两者都会导致收视率数据虚假失实,从而影响收视率作为‘行业货币’的信誉度和权威性,损害其他数据使用者的利益,扰乱电视剧市场的秩序,进而伤害社会的诚信机制和诚信信念。”刘燕南坦言,对有心人来说,收视率调查并非无懈可击、无漏洞可钻。理论上,但凡有人的因素介入的环节,都存在造假的可能,何况收视率调查要经历一系列繁杂的抽样、确定样本户、访问员上门、记录收视、数据回传和统计处理等过程,每一步都离不开其中两个关键的主体——样本户或调查公司,造假也涉及这两者。造假的驱动力通常来自外部,比如电视台、节目制作公司、节目中介方和广告机构等相关利益方,目的不外乎获取高额利润。

而对于收视率造假的根源,影视撰稿人胡鑫(化名)透露,电视台和广告商对收视率的盲目追逐,对那些能“扛收视”的明星主演的盲目追捧,甚至将收视率当作衡量节目质量和主演明星能力的唯一评判标准,而完全忽略了电视节目的品质本身,因而给制造假收视数据带来了极大的市场。

“目前拍摄的电视剧,想要卖到一线的卫视上星,就非得请某些大牌明星、当红‘小鲜肉’或者‘流量女明星’做主演不可,只有他们的剧,这些电视台才肯认、才肯收。”胡鑫说,而没有大牌明星、当红“小鲜肉”主演的电视剧,纵然剧情紧凑、高潮迭起,也不可能上一线卫视,只因电视台买片,看演员而不看剧情,“然而这些当红明星、流量‘鲜肉’中的一部分,根本就是靠网络包装炒作、水军营销赢得了大量的粉丝拥趸,方才迅速在网络一夜爆红。”

胡鑫告诉记者,这样最直接的后果便是,上述一些“流量明星”拍出的所谓电视剧,除了他们的粉丝外,占收视主体的广大观众其实根本不认可,收视率自然上不去,“而这样的真实收视率一旦广而告之,势必又会让广大公众洞悉这些‘流量明星’完全扛不了收视率,因此极大影响其商业价值。所以,制片方还必须将工作一步到位,再继续去购买虚假收视率。劣币驱逐良币,常年恶性竞争的结果,就是购买电视剧收视率的价格越来越离谱”。

(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