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性、速成式儿童书籍大行其道 童书该怎样避免“传销化”?
观点采撷: 为什么“毁三观”的童书越来越多了? 如果说“你就是你读的书”,那么反过来童书就是家长希望孩子成为的那个人。 从很多家长的童书选择中,确实能够看到他们对孩子寄予的厚望,不过我们也都知道孩子并不是这么堆出来的。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应该把选择童话的权利交给孩子自己。在挑选阅读书籍时,要注意阅读的材料是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阅读兴趣的,是孩子喜欢的,而不是家长认为应该读的。 但如果让孩子看到那种奇葩的童书该怎么办?我觉得这正是家长存在的意义,买书只是教育的开始,家长更重要的责任是陪伴、引导,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鉴别力。 每个人小时候都看过些奇奇怪怪的书,孙悟空三打格格巫、明清四大太监什么的。如果里面真的有不好的内容,有父母的引导,也要好过让孩子自己去面对。 家长应该有自信,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几本不明所以的童书。 “童年阴影”在多数人的记忆中只模糊的一闪,常常在成年后成为了回忆和谈资。真正陪伴孩子一生的,永远是父母的声音和背影。 □网易 落灰的童书是为育儿焦虑缴的“智商税” 如果说,孩子数不尽的玩具、衣服、鞋子还勉强算得上育儿刚需的话,那么堆在角落里落灰的一摞又一摞童书,又算什么?在我看来,更像是妈妈们为育儿焦虑缴的“智商税”。 常言道“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在培育孩子阅读习惯这件事上,不少家庭只做到了不让给娃买书的速度输在起跑线上…… 为什么现在中国家庭陪孩子看书的速度远远没有买书的速度快?想来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点: 其一,与家庭年收入相比,买书的价格确实降低了不少。30年前,一本小人书的定价是2角4分钱。可当时不少小朋友的压岁钱也只有1角钱,零花钱是每天一两分钱。书籍的珍贵程度远超现在。如今,对于大城市年平均收入动辄几十万元的家庭而言,花几百元买书实在算不上什么。动动手指就能轻松下单的网络书店,也让不少妈妈看到有人推荐,就先下单囤了再说,看不看都成了后话。 其二,读书早已不是充实业余时间的唯一方式。有多少家长,自己一年到头都没能完整地读完一本书,翻几页书催眠效果比睡前喝一杯都要好,提起明星离婚出轨等八卦头头是道,说起行业前沿知识一头雾水,怎能指望自家娃耳濡目染成为“手不释卷,好学为福。埋头苦读,毋须督促”的学霸娃呢? 其三,就算家长“出淤泥而不染”,没有患上网络依赖症,孩子是否爱读书也得看造化。谁也不能保证,学富五车的家长一定能生出一个凿壁偷光、嗜书如命的娃…… 苏东坡有诗曰:“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古人以为识文断字才会对周遭事物产生共情能力,阅读开眼看世界,反而平添诸多烦恼。今人,尤其是家长们苦恼的,不仅是孩子不爱阅读,而且自己也越来越不爱读书,阅读习惯的养成越来越难,用疯狂买书来自我麻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隐藏在“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背后的,始终是育儿焦虑的元命题。这道题的作答,靠的还是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 □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