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解读“约死群”背后的法律问题

2023-04-28 11:32:46 来源:福建法治报

专家提醒:

想得救要远离“约死群”

□陈坚(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系主任)

“约死群”给有自杀想法但没有勇气和方法实施自杀的人提供了同样想自杀的同伴和自杀方法,以及一个和他们有同样情绪的群体,这种归属感、心理安慰以及“志同道合”的感觉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少有或无法得到的。强烈的“共鸣”感亦会使其对自杀的恐惧被削弱或消除。

而另一方面,因产生自杀想法与自杀行为之间有较长的犹豫与时间间隔,这类人群也存在着更多获救和自救的可能性。

由于自杀者往往无法自行摆脱自杀想法,最主要的自救途径就是寻求外界帮助。

首先,有自杀想法的人,应该尽量减少社会孤立,积极找人陪伴,并与自己信赖的亲人与朋友交谈,获得人际支持,以抑制内心自杀的冲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远离“约死群”这样的群体与其成员。

其次,及时自行或是通过亲人朋友,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包括心理热线、心理咨询师或是心理医生的帮助,及时得到专业的救助,包括服药、住院治疗。

第三,身边可随时携带一个卡片,写上一些可以求助的资源,比如可以提供帮助的亲戚朋友的电话、心理热线的电话、心理医生的电话等等,一旦觉察自己产生无法摆脱的自杀想法,立即向这些资源求助。

记者后记

改变人生就趁现在,别指望生命能重来。面对生活压力和心理现象,应及时寻求专业性帮助,正视问题、科学排解。敢于重新开始,才能绝处逢生。

驱散“约死”阴霾,更需要社会力量。在近期关于“约死群”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网络劝生者”的身影,他们潜伏在网络平台中,化解敌意、传递善意,以平凡微光点亮生命希望。但这还远远不够,学校、家庭应重视生命教育,并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排解压力,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互联网平台管理者、使用者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升有毒信息处理、过滤能力,避免随意在网络空间中散播戾气,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应健全全覆盖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强专业人才队伍,及时为群众提供可感可及的心理服务,让心理危机化解在萌芽。

(本报记者 郭佳文 福建长安网记者 周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