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解读新型网暴“开盒挂人”背后的法律问题
热点回顾三: 只要1000多元,就可以实现一个人在互联网上的信息裸奔。一些“开盒者”,把开盒变成了一门生意,提供专门的“开盒”服务,收取费用。 问题①: 买卖公民个人信息需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律师解答 苏腾云律师:依照《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故买卖公民个人信息将有可能面临刑事责任,除此之外,行为人需承担向受害主体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的民事责任。 问题②: 如何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不被犯罪分子非法获取? 律师提醒 苏腾云律师:保护好我们的个人信息,要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做起,例如,妥善保管好记录个人信息的文件、快递单、外卖单等,丢弃时对有关信息进行涂改等处理;在网络社交过程中,不要在互联网平台随意发布个人信息或供他人使用,特别是个人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家庭住址、银行卡号等;对于他人发送或网站中的网址链接、二维码、免费wifi热点,非必要不要点击和下载;对于应用程序提出的个人信息使用授权许可,谨慎判断,不要轻易同意。另外,发现个人信息遭泄露,要及时拿起法律武器,通过报警、起诉等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律师建议 如何治理“开盒挂人”这一网络暴力行为?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开盒挂人”等网络暴力行为,归根结底是无限膨胀的群氓之意,由此,更应该抓紧法律缰绳,让网络暴力不再是脱缰的野马。随着《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出台,网信部门会同公安、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等有关单位作为行政主体依法对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情况监督检查;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则需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规定,切实为用户构筑保护机制,优化投诉、举报程序,保障受害者的求助通道通畅。于个人而言,则需要做到不轻信谣言、不盲目跟风,更不得因图一时之快,而“人肉”他人。越多人有意识提高媒介素养,网络社会越可能清朗有序。 (本报记者 余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