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 《福建法治报》官方网站
原创 | 法治福建 | 记者调查 | 时政 | 国内 | 普法课堂 | 法治时评 | 说法 | 求证 | 大案要案 | 权威发布 | 公安 | 检察 | 法院 |

预付卡消费陷阱让人防不胜防

2018-07-06 10:45:10 来源:福建法治报

观点采撷:

别把预付消费  变为坑人陷阱

虽说如今移动支付发展迅猛,但老百姓的钱包里还是“无卡不欢”,健身卡、餐饮卡、洗车卡、美发卡……各式各样的预付卡依然在消费领域占据重要地位。预付卡消费模式之所以能够得到商家的青睐和消费者的推崇,从商家来讲,可以迅速回笼资金,实现利益,也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对消费者来说,可获得较大幅度的折扣优惠,以及享受会员VIP等附加增值服务。

预付卡消费本来是个双赢的好事,但必须建立在双方诚实守信尊重契约的基础之上,一旦商家和消费者有一方破坏了契约,双赢就会变成“利剑”。近年来,预付卡商家关门大吉甚至逃之夭夭的新闻屡见报端,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消费者手中的预付卡成了“坑人卡”,维权时陷窘境。“消费者走过最长的路,就是商家的套路。”这句网络流行语道出了消费者的心酸和无奈。

预付卡不应变成“坑人卡”,预付消费也不能成为坑人的陷阱。真正使预付卡消费带来实惠与便捷,关键在于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监管制度和规范,让不良商家没有空子可钻,应从门槛准入、履行合同、售后维权等各个环节,对预付卡消费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诚然,预付卡消费目前的确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隐患和问题,但也不可因噎废食、一关了之,有关部门应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创造和维护一个公平有序健康的市场环境。

(鹿道铭  大连日报)

预付卡“套路深”  怎样才能不被坑?

首先承认,预付卡的模式很好。从商家角度讲,发行预付卡可迅速回笼资金,还能实现“钱生钱”;从消费者角度说,消费者可通过预存较大金额的资金,来获得较大幅度的折扣优惠。但预付卡在带来优惠与便利的同时,也让一些商家有空可钻,滋生了种种乱象。

近年来,有关此类事件频见报端。一方面,一些发卡商家随意撤并网点,不按约定和承诺提供服务,超偿付能力发卡成瘾,无理由拒不接受退卡,肆无忌惮地吞噬卡内残值,甚至关门跑路。另一方面,公众无法获得商品或者服务兑付而引发的集中投诉,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些迹象表明,采取措施,有效治理预付卡消费领域乱象已是当务之急。

以互信为基础的商业模式,最大的隐患就是商家失信。在当今人口流动频繁的社会体系中,仅靠道德号召、舆论谴责难以发挥根本作用。我国预付式消费模式已经出现了很多年,至今依旧乱象频发就能说明问题。因此,治理预付卡消费领域乱象,除了提醒消费者“谨慎办卡,合法维权”,还需法治给力。

理论上讲,只有法治给力,方能显见刚性约束,形成震慑效应。从实践层面看,立法的必要性非常紧迫。虽然,针对预付卡各种“大坑、小坑”,商务部已于2012年试行《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对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的单用途预付卡发卡商家实行登记备案。但事实证明,除了一些大型超市、百货商场等“听话”,为数更多的街边小店却甚少备案,这也恰恰成为“跑路”和“耍赖”的重灾区。

因此,以法治思维和手段治理预付卡消费乱象,亟需“顶层设计”。即通过更高层级的立法,对商家提出规范要求,确立相应的检查监督、违法处罚等措施。其中有两点不可或缺:一是设立预付式消费资质门槛,规定只有取得预付式消费资质的经营者才能推行预付式消费服务,否则一律视同非法行为。二是对预付式消费资金实行监管,明确商家必须在正规银行建立预付式消费资金专账,且只能根据实际消费情况下账,其余的预付款不能擅自动用,否则及时予以重处,以防止其卷款跑路,最大程度地维护消费者权益。

(张国栋  中国经济网)